你的工作在消耗你,还是滋养你?

作者| Mr.K   编辑| Emma

来源| 技术领导力(ID:jishulingdaoli)

K哥的朋友M总,把一个行政专员,提拔成了自己的助理,薪水翻了3倍还多。并不是这个小姑娘长得好看,M总对她有别的想法,而是这位行政确实有栽培的潜力,把一份简单枯燥的贴票据工作,做出了让人眼前一亮的“深意”。

M总公司里,很多比较忙的团队主管或业绩较好的客户经理,有时候会把自己的一些发票单据请行政部门的小姑娘帮忙贴。这个活很繁琐,也学不到东西,而且也不是行政部“对口”该做的事,因此很不受欢迎,也前前后后吓跑了好几个小姑娘。而这次这个新来的行政专员,不但没被这个工作吓跑,反而在上面用了心。她仔细分析了票据费用发生的项目,和产生的原因,做好了相关的记录、整理,并生成数据图表,直观呈现了费用支出的曲线和当月业绩的对照情况。

M总知道后大为震惊,怎么也想不到一个行政专员,能在这样一项无聊枯燥的工作上,主动做出这些“创意”。觉得这个小姑娘很值得培养,就直接提拔成了自己的助理。K哥听后也觉得这样的员工值得重用,能在一个平平无奇的岗位上,不被看似繁琐没有价值的工作消耗,反而“化腐朽为神奇”,赋予这件事新的意义,确实很了不起。相对于这个行政专员,职场中又有多少人在无声无息间被工作消耗,既没有离开,也没有改变,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f8075ecd25c28f575dedf0e983869495.jpeg


01

工作如何消耗你?

工作对你的消耗,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情绪消耗

上司PUA是职场情绪消耗的重要原因。K哥曾收到过粉丝的私信,谈起被领导PUA的经历。自己辛辛苦苦做出来的方案交给上司,不但没收到任何建设性的反馈,反而劈头就是一句“什么鬼?太烂了!重做”;战战兢兢做了第二版,领导又是一句“你是猪脑子吗,改一遍还做成这样…”总之,从她的上司那里永远看不到指导、指正和赞美,有的只是毫无头绪的指责和不满。最终小姑娘患上了忧郁症,离职后一年多才从自我怀疑、自我否定的泥沼里走出来。

除了极端的PUA外,在关系相对复杂的职场环境中,单单维护人际关系也要损耗我们很多能量。美国加州大学教授、社会学家霍奇柴尔德将“员工要根据组织的情感规则,来调整外在行为表达,在工作中表现出令组织满意的情绪状态”这一过程称之为“情绪劳动”。而且这一现象是极其普遍的,身在职场的打工人大概都懂,不管你是不满、委屈,或者是愤怒,大家都要管理好个人情绪,以符合工作需要,不然就是不职业、不专业。虽然成熟的职场人,大都将其视为理所当然,但不得不说,这种情绪劳动,也是一种无形的消耗。

此外,职场中还存在因为自身情绪波动产生的情绪消耗。美国心理学家罗伊·鲍迈斯特,曾提出“自我损耗理论”,这一理论认为,控制意志、选择行为、做出决策都需要心理能量,而心理能量是有限的,短期内只能进行有限次的自我控制,你需要控制的行为越多,消耗的能量也越多。比如,你一边认为手里的活儿毫无意义,一边又要努力说服自己“这是工作,必须要做”,在这种非常矛盾的情绪拉扯中,一个人的能量会在不知不觉中被消耗,即使做一些很简单的事,也会觉得身心俱疲。这就是为什么有人在公司并没有太忙,但也总是满满疲惫感的重要原因。

2、技能消耗

打工人选择一家公司,除了挣钱以外,学习技能、积累经验,通常也是大家的重要目标。

但如果我们发现,自己在工作上的技能消耗,远超出了它带给你的积累和回报,那这样的公司还值不值得留下来,就需要好好思考了。

K哥有一个朋友,是一家小MCN公司的老板,总听他抱怨运营难招,招到也留不住人,干几个月就跑了。出于好奇,我问朋友他们公司运营主要做什么工作,朋友回答这个岗位的活儿很简单,一点也不费劲,并以社群私域运营为例,向我科普了一个这个岗位的工作日常:

早上到了公司,运营在用户群里发一轮早报;接着挑选一些商品链接,丢在群里;然后看有没有用户反馈,并挨个回复;再根据群里氛围,给大家发发红包,刺激大家点点链接,中间再穿插一些踢人、拉人的动作…

介绍完,朋友以一种无奈不解的语气问我:“天天就这点活,闭着眼睛都能干,一个人负责三五十个群,有难度吗?”听他说完我心想,如果每天都是干这些活,机械僵化、一成不变,别说年轻人,我也干不下去。

这让我想起了以前看过的一个故事:一位45岁的中年人和一名25岁的小伙子,同时应征路口举牌员工作。老板告诉他们,举牌一天的薪资都是100元。中年人听完后觉得很不满意,认为自己有5年以上的举牌经验,不该和年轻小伙子拿一样的钱。老板听了他的牢骚,用手指了指前面路口一个蓬头垢面、弯腰驼背的工作中的举牌员说:“论经验;他都举了15年了,每天100元的工资也没变过。”

人性总是贪图安逸,在工作上也总喜欢做些挑战不大、甚至无须动脑费神的活儿,但时间久了,就会出现无法成长,不能进步的弊端。让自己超长时间的低质量投入,变得越来越失去价值。从而出现“1年经验用N年”的技能内耗现象,严重限制职场人视野的提升和前途的发展。

3、价值消耗

职场里曾流行过一个概念,“伪工作者”。硅谷投资人吴军,在他的《见识》一书中,给这类人下过一个定义:不去做那些优先级高的事情,而是每天应付事务性工作的人。这些伪工作者明明可以通过学习更新的技能,实现更高效地工作,但他们偏偏没那么做,而是沿用着过去的技术和经验,把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花在不重要、低价值的重复性工作上面。

最近两年还流行另一些职场名词,比如摸鱼、划水,用来形容对工作没有积极、正确的态度,而是偷懒耍滑,尽其所能消极怠工的行为。这和上面谈到的“伪工作者”虽然在表现形式上有所不同,但本质上却非常相似,他们都在做着价值消耗的事。不但不能为公司创造新价值,而且也在一点点丧失自身的价值。

脱口秀演员呼兰,在舞台上说过一句让人会心一笑的话:“工作躺有躺的价格,卷有卷的价格。”但这种消耗,真不能太久,不然下场可能不止只是贬值,还有可能是出局。

04dafdf2cec624f57bb9f342eccdd157.jpeg


02

工作如何滋养你?

一份能滋养你的工作,同样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得以体现:

1、认知升级

猎豹移动创始人傅盛曾说过:“认知,是人和人之间唯一的本质差别”。在他看来,技能的差别是可量化的,技能之间的差距,最多是菜鸟和熟练工的差距;而认知的差别才是最本质的,也难以量化,却极易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天差地别。一份能滋养你的工作,一定能刺激你不断努力提升认知。

大佬张一鸣的自我迭代的能力,是圈内公认的。工作上他对自身的要求是“自己的成长要比公司快”。虽然平时日理万机,但他并没有被融资、运营、竞争耗尽能量,而是留有更多的精力,去优化自身的“认知算法”。

有一次,某平台在“中国互联网创新产品”评选活动中,选出了50个年度创新产品。张一鸣知道后非常兴奋,他拉着公司的核心人员集中闭关,花了2天时间,把这50个入选产品,仔仔细细研究了一遍。因为在他看来,这个评选已经帮他在众多产品中筛选出了最优秀的一批。而通过对它们的深入研究,就能看到不同的产品思维和用户思维,绝对是刷新认知的绝佳方式。

作家蔡垒磊在《认知突围》一书中说过:懒惰、放纵、自制力不足,根源都在于认知能力受限,看不到某事能带来的巨大收益,因此就不足以产生足够的动力。如果你的工作能给你带来提升认知的动力,也就意味着它很有可能帮你走出舒适圈、打破旧的窠臼藩篱,拥有更好的事业和前景。

2、能力修炼

能滋养你的工作,一定能让你的能力得到充分锻炼和提升。不管平台是大是小,做的事是平凡还是伟大。

作为阿里007号员工、“十八罗汉”之一的彭蕾,最开始只是一名普通教师,后来追随马云创业后,几乎做遍了阿里除技术岗之外的所有工作,行政、人事、编辑、运营、财务等等。后来有人问她“像一块砖一样被搬来搬去,心里是怎么调试的?”,彭蕾回答“我把每一次工作的变化,当成自己新上的一门课,每一个新岗位都能学到新的东西,让自己的综合能力得到锤炼和提升。”

正是彭蕾这种强大的韧性和学习能力,后来才让马云敢于把危难之际的支付宝,托付给没有任何金融背景的彭蕾。当时有人质疑彭蕾的能力,认为她没能力做支付宝CEO,马云听后反问对方一句:“彭蕾还需要证明她的能力吗,该证明的她早就证明了”。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马云的眼光和彭蕾的能力,当初被马云痛斥“烂透了”的支付宝,在彭蕾手中脱胎换骨,成为无数中国网民使用频率最高的APP之一。

74e02f4679e1a3d332ff0be2d0b34852.jpeg

3、心力锻炼

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除了能让自己的能力得以提高,还能让自己的心力得到锻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皮实

彭蕾在某次湖畔大学“阿里人才观”的内部分享中,提到阿里巴巴对人才的要求,其中有一条就是要“皮实”。一个人足够皮实,就会像皮球,你拍他一下还能弹起来,而且你拍得越用力,他就弹的越高;这样的人,放在什么岗位都放心。而一个不够皮实的人,你拍他一下,可以分分钟碎一地,有机会都不敢给他。

董宇辉在以前是新东方英语老师,很享受也很习惯传道受业被学生尊重的工作形态。后来转做直播带货,最开始也是自尊心碎了一地,有人骂他丑,有人说他装,而且一直不出业绩,在公司内部也有人对他很不待见。这让董宇辉非常压抑,甚至一度严重怀疑自己是否真的胜任不了这份工作。但还好他够皮实,咬紧牙挺了过来, 这份让他备受“打压”的工作,最终成了他华丽蜕变的助推器。

后来,董宇辉在接受采访中由衷感慨:“这个世界并不会一直善待你,你的脆弱有时候会成为致命的缺点。我们要做的,就是在漫漫人生中,不断强化自己,将玻璃心换成钢的。”一份滋养你的工作,不仅能让你变得“抗打”,也能让你变得“能打”。

2)反脆弱

沃尔夫定律(Wolff's Law)是关于骨骼骨骼成长的规律,主要是指人体的骨骼如果长时间接受外部压力,就会增大骨骼质量的密度和稳定性。一份可以滋养你的工作,也有让你的“骨骼”变得更硬、更稳的功效,换句话说,有帮助我们“反脆弱”的价值和作用,一个人的反脆弱能力,如同骨头的生长那样长,会随着压力的不断增加,而变得更强壮。

塔勒布在《反脆弱》一书说过:“脆弱的事物喜欢一成不变的安宁环境,而活的东西才喜欢波动性。验证是否活着的最好方式,就是查验你是否喜欢变化。”为了在职场持续“活下去”、持续获得反脆弱的能力,就要有意识培养自己的适应性、创新性和危机感,让它们成为自己的“压力源”,帮自己长出更强壮的骨骼。

9ff02b68b4fd0cda8935a66ac608eb37.jpeg

3)对抗“习得性无助”

《这个杀手不太冷》里有一段经典对白。12岁的玛蒂尔问40岁的杀手里昂:生活总是这么难,还是只有小时候是这样?里昂回答:一直都是如此。在职场中,也有人会产生疑问,是所有工作都让人绝望,还是只有现在这一份。

20世纪60年代,著名行为心理学家马丁·塞里格曼在实验中发现,狗在受到多次无法摆脱的电击后,即使把它放到可以轻松逃脱电击的新环境中,也变得不会逃脱。就像是放弃了所以控制权,听任摆布。塞里格曼在后来的持续研究中发现,人类也存在这种心理,并最终提出了“习得性无助”理论。

这一理论表现在工作上,就是当一个人发现自己努力很久,但却始终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得不到肯定,就开始感到无力抵抗某种“影响命运的力量”。当你开始相信这种“命运”,便会开始觉得虚无,不再乐观,充满挫败感,仿佛一切努力都是无益的。

想象一下,你的老板给你一个厚厚的电话名单,让你电销陌拜,但你无论多努力,一天打12个小时的电话,也不一定有满意的结果。其实这并不见得是因为你不会沟通、不懂话术,而是这种营销方式本身,已不再符合时代趋势了。如果还是采用这种方式,即使你离开这家公司,去另一家公司卖别的产品,可能依然得不到好的结果,慢慢也就形成了“习得性无助”。而如果你的工作,是通过新媒体、短视频等更直观、更有表现力、更能为现代人所习惯的方式营销,其效果则可能会远超你的想象。

一份真正能滋养的工作,一定能让你增长信心,给你带来希望,帮你对抗这些“习得性无助”。如果不是,那可以考虑在合适的时候离开了,一定要相信,并不是每一份工作都那么糟糕,你有选择的空间和权利。

历史学家许倬云把工作比喻成雕刻,“每次你尽心尽力做好一个事情,就等于拿你自己当作雕刻的一个艺术品。工作就是雕塑你自己。”作为职场人,谁不想把自己把雕塑得更成功,更有魅力?那就在工作甄别上,多加用心,选择那些能滋养你的,远离那些一直消耗你的。

号主简介

号主简介:Mr.K,黄哲铿,企业数字化转型专家,「顿悟山丘」创始人,科技博主,曾担海尔、中通、1药网技术高管,著有《技术人修炼之道》《技术管理之巅》。关注:科技趋势、商业、个体成长。

 -  END - 

马斯克早就看不顺小扎了...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yellowzf3/article/details/131485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