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茧付出!我国工业机器人如何打破垄断局面

转载自:财经豹社

借助上世纪70年的汽车发展红利,日本积极引进美国机器人技术的基础上,迅速成为工业机器人全产业链制造实力最为强劲的国家。昨天我们也谈及了工业机器人的主要应用领域及消费情况,今天我们将自上而下分析行业格局及我国工业机器人的竞争地位。


国内高精度伺服器优质企业成长潜力大

高精度伺服系统广泛应用与数控机床、电子制造设备、机器人等精准定位高端设备,是现代工业自动化和精细制造必备部件。据中国产业信息网统计,机床工具是伺服系统的主要应用领域,份额近30%,岁机器人出货量攀升,伺服系统市场份额也逐步提升至9%左右。

2015年,日本的安川、松下、三菱占据中国伺服系统市场的前三,合计份额超40%,台湾台达及东元电机、德国西门子及美国博士力士乐分别合计占率中国市场的15%、10%。以汇川技术为代表的本土伺服系统制造商逐步破局,市占率由2008年的0.1%提升至2015年的3.4%。国内厂商体量虽小但增速快,且部分优秀厂商逐步实现全系统零部件的自动化生产,不仅盈利能力强而且质量不断提升有保障,有望实现国产化突破,进一步打开市场份额。2017年汇川技术实现10亿元规模,虽然体量仅约安川电机的十分之一,但汇川技术产品毛利率超45%,营业利润率约20%,较安川机电高7个百分点。

传动系统核心零件减速器产国化在即

减速机电、滚珠丝杆、齿形带、减速器是传动系统核心零部件,滚珠丝杆精密传动部件市场被日本THK、MSK,德国博世力士乐以及中国台湾上银科技占据。THK产品广泛应用于机床、医疗器械、工业机器人等设备。2017年THK公司营收近160亿人民币,全球市占率约60%。台湾上银科技总营收近40亿人民币,近几年毛利率略高THK公司毛利率。

日本的纳博特斯克、哈默纳科分别是RV减速器、谐波减速器制造龙头,二者市占率分别为60%、15%。自1986年至今,纳博特斯克累计生产RV减速器700万台,2016年减速器的收入超30亿元,综合毛利率28.30%。2017年哈默纳科减速器收入达14亿元,综合毛利率超46%。随着下游需求增长,纳博特斯克将投资10亿人民币扩充产能,预计2020年,其全球产能将达到120万台,纳博特斯拉还积极与上海机电合资建设年产20万台RV减速器项目。

我国在机器人用RV、谐波减速器较为落后,早在“十二五”时期,国家“863”计划将其列入重点攻克技术瓶颈。恒丰泰、双环传动、南通振康、秦川机床等先后均承担了“863”计划项目,推动减速器国产化进程。2017年,下游机器人本体出货量增速增长、减速器供不应求及自身技术成熟等多因素推动下,国内减速器厂商纷纷进行产能扩充,国盛证券预计,2018-2020年国内主流RV减速器产能合计29/44/50万台每年、谐波减速器产能约23/28/34万台每年。

一般工业用机器人向上趋势明显

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回复: 1735129 查看本文章

据TFR统计,2014年全球工业机器人本体制造前四分别为日本发那科、德国库卡、瑞士ABB、日本安川,销量占全球总销量份额分别为16.6%、11.2%、10.8%、10.7%。2017年11月份,发那科工业机器人累计产量率先突破50万台,约占全球工业机器人用量的25%。

安川、发那科、库卡、ABB的机器人业务均近百万元人民币,2016年安川、发那科机器人业务收入分别为99.9/110.38亿元,2017年库卡、ABB收入则为91.58/500亿元。ABB机器人产品外,还包括马达、发电机、驱动器等业务。随着全球汽车销量增速的放缓,相应机器人需求逐渐疲软;2011年至今,库卡汽车领域机器人订单年均复合增速7.58%,而同期一般工业领域订单复合增速达14.20%。整体来看,一般工业用机器人向上趋势明显。


ABB、FANUC、YASKAWA均具备有技术雄厚的运动控制业务,2017年,三者自动化相关业务营份额分别达20%、33%、44%。、FANUC、YASKAWA除编码器和减速器以外零组件均实现自主生产;ABB、库卡主要把握核心部件,其余以外购为主。


国内本体通用工业机器人渗透空间大

2018-2020年,中国工业机器人供应量将维持20%以上增速,到2020年年供给量有望突破20万台。2017年中国市场新增工业机器人13.6万台,,超出IFR预期的11.5万台,中国工业机器人保有量密度远低于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我国通用工业保有量密度仅为日本的15.42%、汽车工业保有量密度为美国的40.05%。国盛证券认为,汽车工业机器人需求放缓,通用工业机器人保有量基数低,因此,通用工业领域渗透空间更大。2010年国内机器人50%销往汽车工业领域,仅13%销往3C制造业。2016年汽车领域份额下降至38%,3C及金属制造领域分别占21%、15%。

2016年国内消费工业机器人近67%来自进口,中国本土厂商份额仅占33%,且国内机器人制造行业格局叫我分散,CR6仅30%远未达行业的高集中度水平,其中广州启帆位居国内厂商榜首,销量占比国内产品总销售的10%。


中国本土机器人厂商如何破局

据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统计,2017年上半年国产工业机器人累计销量18519台,同比增速19%,2017年,华中数控、埃斯顿、新时达、沈阳新松机器人业务同比增速分别为204.18%、131.67%、35.91%、17.36%,营收分别为3.84亿元、4.89亿元、23.73亿元(含运动控制类产品)、7.66亿元。

2017年上半年,国产多关节机器人销量7423台,同比增长44.9%、占销售总量的40.1%。平面多关节机器人销量1504台,同比增长100%、占销售总量份额提升至8%附近,坐标机器人销量6083台,同比首次下降,销售量比重下滑至32.8%。

2017年上半年国产工业机器人下游应用行业持续扩张,较2016年全年新增11个行业中类,达102个行业中类。其中,汽车、3C、通用设备及电器机械和其次制造业销量份额分别为17.3%、15.1%、13.4%、10.2%。家居、食品、饮料等轻工业行业销量增速亮眼。

占工业机器人制造成本30%以上的减速器有望率先实现国产化,进口减速器价格基本要比国外同行采购价格高几倍,国产化后,在工业机器人售价不变的情况下,本体厂商毛利率预计可提升6-15个百分点。终端产成品价格弹性增多,有利于提高国际竞争力。

虽然国外机器人在汽车行业以及3C制造业抢得先机,但随着国内工业机器人下游应用不断延伸至102个行业,国内外厂商在新拓展领域,终端集成均处于同一水准。高端、编辑的售货服务,将成为国内外工业机器人竞争的又一核心优势。国内厂商要大力完善本土供应链体系,为客户提供高效、便捷的售后服务。因为对于自动化生产线及时服务是产品采购的重要考虑因素。


虽然我国国产工业机器人销量不断提升,但我国工业机器人总体技术远落后与国外,所以国产机器人想要提升国际竞争力在提高售后服务的同时,也要不断加大研究,提升技术。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dongnaoandroid/article/details/80769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