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智能变得既便宜又快捷时,我们的机构赖以生存的基本假设——“人类的洞见稀缺且昂贵”——就不再成立。试想,如果你能随时通过DeepSeek等AI工具请教一群专家,谁还会觉得智慧是高不可攀的奢侈品?
这不仅会影响每个人在学习和决策时的习惯,还会重塑创新模式,。
于是,一个问题摆在个人和组织面前:当智慧无处不在且几乎免费时,你会如何应对?
「后智能稀缺时代」 —— 当智能变成水和电一样的基础设施后,个人、组织、社会的价值结构将如何重构?
我们可以从几个层次来理解和应对这个变化:
1. 智能不再稀缺,洞见变得“通货膨胀”——组织逻辑将被重写
原假设:战略是专家制定的,分析师做调研,老板拍板。
新现实:AI可秒出战略框架、分析数据、仿真结果、写报告,连「拍板」都能智能排序。
所以企业将从:
- “高智力、低执行”结构 ➜ 变为
- “人人可调用AI+人类判断补位”的结构
启发:
组织的核心不再是“谁更聪明”,而是谁更能把 AI 资源用得高效+组合得巧妙。
AI战略将成为一种“调度力”而非“决策力”。
2. 人不再是智慧载体,而是「价值调度员」
在知识爆炸变成“智慧泛滥”的时代,你的独特价值来自:
❶ 提出高质量的问题,
❷ 选择正确的AI工具组合,
❸ 做出价值判断和伦理选择。
这其实是「从知识工人 ➜ 变成 问题设计师 + AI调度师 + 决策责任人」。
举例:
- 会计师不再是做报表的人,而是用AI预测财务风险 + 拿结果给老板定战略的人。
- 程序员不再是写每行代码的人,而是快速构建AI组合工具 + 调优产品体验的人。
3. 创新模式将去中心化,像“Minecraft”一样被拼接出来
AI提供的是“知识组件”,而不是“完整创意”。
谁能用这些组件拼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方案,谁就具备新的创新力。
类比:
- 以前是少数大脑造飞机(中心化工程思维)
- 未来是每个人拿AI工具在“低空试飞”(分布式创新)
创业不再拼你脑子里有啥,而是你是否“搭得起一架AI飞机飞起来”。
4. 从“学习知识”到“设计任务”——个体能力将重构
过去的学习是:我要记住所有重要的内容;
现在的学习变成:我要知道问题该怎么拆、该让谁(AI)来做、我在哪做判断。
这会重塑所有的教育、考试、人才评价方式。
能力不再是掌握多少知识,而是能否:
- 快速定义任务
- 明确需求路径
- 用AI解构执行
- 判断并承担结果
5. 你的价值,不再是你有多少“智慧”,而是你如何「选择性运用智慧」
所以,“智慧的稀缺性”被颠覆后,下一层的稀缺性是:
原来的稀缺性 |
新的稀缺性(未来核心竞争力) |
洞见、经验、分析力 |
问题定义力、调度AI能力、价值判断力、系统设计能力 |
知识掌握 |
工作流设计 + 工具整合 + 创意整合能力 |
专业深度 |
场景感知 + 快速组合解决方案的能力 |
最后,回到你的问题:当智能变得无处不在且几乎免费时,我该怎么做?
个人层面:
- 转向“提问-判断-组合”的能力训练,而不是死记硬背
- 成为AI的“驾驶员”而非“奴隶”:不止用AI,而是搭配多个AI解决方案
- 输出导向训练:写作、内容创作、产品设计,必须经常落地,用来练调度力
- 强化人的优势:伦理判断、情感交互、价值选择、审美创造
组织层面:
- 组织设计上要分布式而非自上而下,允许每个人调度AI“像调兵遣将”
- 考核方式从 KPI ➜ 调度力+场景落地能力
- 管理风格从控制 ➜ 赋能+协作+接口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