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库原理(一)

一、DBS(数据库系统)概述

1. 数据——Data

DB中存储的基本对象,描述事物的符号记录。

数据与其语义密不可分。例如,20,单纯这么一个数值毫无意义,但一个人20岁,这时的10就有意义了。

2. 数据库——DB

长期存储在计算机中,有组织可共享的数据集合。

3. 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

在用户和OS间的data管理软件,组织并存储数据,同时也可获取和维护数据。

功能

  • 数据定义(DDL)功能:定义数据对象
  • 数据组织、存储和管理:实现数据间联系
  • 数据操纵(DML)功能:增删改查
  • 事务管理和运行管理:保证安全性,完整性,多用户并发以及系统恢复

4. 数据库系统——DBS

由DB、DBMS、应用程序以及操作数据库各个层次的人员组成的系统。

 

二、数据模型

1.层次模型

树形结构表示各实体以及实体间的联系。

满足条件:1. 有且只有一个结点没有双亲结点,即根结点。

                  2. 除根结点外,其余结点有且只有一个双亲结点

2.网状模型

树形结构表示各实体以及实体间的联系。

满足条件:1. 允许一个以上结点无双亲;

                  2.一个结点可以有多余一个的双亲。

3.关系模型

由属性和元组构成的表(逻辑结构)。

* 关系:即一张表;

* 元组:表中的一行;

* 属性:表中的一列即为同一属性

* 对关系的描述:关系名(属性1,属性2,...,属性n)

                            员工(职工号,姓名,性别,年龄,入职时间,薪资,...)

三、DBS结构

三级模式结构:外模式——模式——内模式

三级模式结构图:

  •  外模式(子模式或用户模式)

描述用户使用的局部数据的逻辑结构和特征,即用户的数据视图。

介于模式和应用之间,外模式与模式是多对一的关系,与应用是一对多的关系

  • 模式(逻辑模式)

所有用户的公共数据视图,描述DB中全体数据的逻辑结构和特征。一个数据库中只能有一个模式。

介于内、外模式之间,模式的定义包括数据的逻辑结构,数据间的关系,以及有关的安全性,完整性约束。

  • 内模式(存储模式)

数据在DB内部的储存方式,描述数据的物理结构和储存方式。内模式也唯一。

  • 二级映象功能

外模式/模式映象:保证数据逻辑独立性,当模式改变时,DBA对外模式/模式映象作相应改变,使外模式不变。应用程序是依据外模式编写,应用程序不必修改,保证了数据与程序的逻辑独立性。

模式/内模式映象:保证数据物理独立性,当内模式改变时,DBA对模式/内模式映象作相应修改,使模式保持不变。应用程序不受影响,保证了数据与程序的物理独立性。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skisqibao/article/details/81167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