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cket 黏包现象

什么是黏包:

  同事执行多条命令之后,得到的结果很可能只有一部分,在执行其他命令的时候又接收到之前执行的另外一部分结果,这种显现就是黏包

  注意:只有TCP有粘包现象,UDP永远不会粘包

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用户数据报协议)是无连接的,面向消息的,提供高效率服务.
不会使用块的合并优化算法,, 由于UDP支持的是一对多的模式,
所以接收端的skbuff(套接字缓冲区)采用了链式结构来记录每一个到达的UDP包,
在每个UDP包中就有了消息头(消息来源地址,端口等信息),
这样,对于接收端来说,就容易进行区分处理了。 即面向消息的通信是有消息保护边界的。 对于空消息:tcp是基于数据流的,于是收发的消息不能为空,
这就需要在客户端和服务端都添加空消息的处理机制,防止程序卡住,而udp是基于数据报的,
即便是你输入的是空内容(直接回车),也可以被发送,udp协议会帮你封装上消息头发送过去。 不可靠不黏包的udp协议:udp的recvfrom是阻塞的,
一个recvfrom(x)必须对唯一一个sendinto(y),收完了x个字节的数据就算完成,
若是y;x数据就丢失,这意味着udp根本不会粘包,但是会丢数据,不可靠。

基于tcp协议实现的黏包

client端

import socket
sk=socket.socket()
sk.connect(('192.168.16.35',9000))
s1='床前明月光'
s2='疑是地上霜'
sk.send(s1.encode('utf-8'))
sk.send(s2.encode('utf-8'))

server端

import socket
sk=socket.socket()
sk.bind(('192.168.16.35',9000))
sk.listen()
while 1:
    conn,addr=sk.accept()
    s1=conn.recv(1024)
    print('s1: '+s1.decode('utf-8')) #s1: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s2=conn.recv(1024)
    print('s2: '+s2.decode('utf-8')) #s2:  

黏包原因

tcp协议的拆包机制

当发送端缓冲区的长度大于网卡的MTU时,tcp会将这次发送的数据拆成几个数据包发送出去。 
MTU是Maximum Transmission Unit的缩写。
意思是网络上传送的最大数据包。MTU的单位是字节。
大部分网络设备的MTU都是1500。
如果本机的MTU比网关的MTU大,大的数据包就会被拆开来传送,
这样会产生很多数据包碎片,增加丢包率,降低网络速度。

面向流的通信特点和Nagle算法

TCP(transport control protocol,传输控制协议)是面向连接的,面向流的,提供高可靠性服务。
收发两端(客户端和服务器端)都要有一一成对的socket,因此,发送端为了将多个发往接收端的包,更有效的发到对方,使用了优化方法(Nagle算法),将多次间隔较小且数据量小的数据,合并成一个大的数据块,然后进行封包。
这样,接收端,就难于分辨出来了,必须提供科学的拆包机制。 即面向流的通信是无消息保护边界的。
对于空消息:tcp是基于数据流的,于是收发的消息不能为空,这就需要在客户端和服务端都添加空消息的处理机制,防止程序卡住,而udp是基于数据报的,即便是你输入的是空内容(直接回车),也可以被发送,udp协议会帮你封装上消息头发送过去。
可靠黏包的tcp协议:tcp的协议数据不会丢,没有收完包,下次接收,会继续上次继续接收,己端总是在收到ack时才会清除缓冲区内容。数据是可靠的,但是会粘包。

 基于tcp协议特点的黏包现象成因 

发送端可以是一K一K地发送数据,而接收端的应用程序可以两K两K地提走数据,
当然也有可能一次提走3K或6K数据,或者一次只提走几个字节的数据。 也就是说,应用程序所看到的数据是一个整体,或说是一个流(stream),
一条消息有多少字节对应用程序是不可见的,因此TCP协议是面向流的协议,这也是容易出现粘包问题的原因。
而UDP是面向消息的协议,每个UDP段都是一条消息,
应用程序必须以消息为单位提取数据,不能一次提取任意字节的数据,这一点和TCP是很不同的。 怎样定义消息呢?可以认为对方一次性write/send的数据为一个消息,
需要明白的是当对方send一条信息的时候,无论底层怎样分段分片,
TCP协议层会把构成整条消息的数据段排序完成后才呈现在内核缓冲区。

例如基于tcp的套接字客户端往服务端上传文件,发送时文件内容是按照一段一段的字节流发送的,在接收方看了,根本不知道该文件的字节流从何处开始,在何处结束

此外,发送方引起的粘包是由TCP协议本身造成的,TCP为提高传输效率,发送方往往要收集到足够多的数据后才发送一个TCP段。若连续几次需要send的数据都很少,通常TCP会根据优化算法把这些数据合成一个TCP段后一次发送出去,这样接收方就收到了粘包数据。

补充说明:
用UDP协议发送时,用sendto函数最大能发送数据的长度为:
65535- IP头(20) – UDP头(8)=65507字节。
用sendto函数发送数据时,如果发送数据长度大于该值,则函数会返回错误。
(丢弃这个包,不进行发送) 用TCP协议发送时,由于TCP是数据流协议,因此不存在包大小的限制(暂不考虑缓冲区的大小),
这是指在用send函数时,数据长度参数不受限制。
而实际上,所指定的这段数据并不一定会一次性发送出去,如果这段数据比较长,会被分段发送,
如果比较短,可能会等待和下一次数据一起发送。

会发生黏包的两种情况

情况一 发送方的缓存机制

发送端需要等缓冲区满才发送出去,造成粘包(发送数据时间间隔很短,数据了很小,会合到一起,产生粘包)

from socket import *
ip_port=('127.0.0.1',8080)

tcp_socket_server=socket(AF_INET,SOCK_STREAM)
tcp_socket_server.bind(ip_port)
tcp_socket_server.listen(5)
conn,addr=tcp_socket_server.accept()
data1=conn.recv(1024)
data2=conn.recv(1024)
print('data1: ',data1.decode('utf-8'))
print('data2: ',data2.decode('utf-8'))
conn.close()
import socket
BUFSIZE=1024
ip_port=('127.0.0.1',8080)

s=socket.socket(socket.AF_INET,socket.SOCK_STREAM)
res=s.connect_ex(ip_port)

s.send('hello'.encode('utf-8'))
s.send('egg'.encode('utf-8'))

情况二 接收方的缓存机制

from socket import *
ip_port=('127.0.0.1',8080)

tcp_socket_server=socket(AF_INET,SOCK_STREAM)
tcp_socket_server.bind(ip_port)
tcp_socket_server.listen(5)

conn,addr=tcp_socket_server.accept()

data1=conn.recv(2) #一次没有收完整
data2=conn.recv(10)#下次收的时候,会先取旧的数据,然后取新的

print('----->',data1.decode('utf-8'))
print('----->',data2.decode('utf-8'))

conn.close()
server端
client
import socket
BUFSIZE=1024
ip_port=('127.0.0.1',8080)

s=socket.socket(socket.AF_INET,socket.SOCK_STREAM)
res=s.connect_ex(ip_port)

s.send('hello egg'.encode('utf-8'))

猜你喜欢

转载自www.cnblogs.com/qq752059037/p/96480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