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的言论

只要能积累的东西,基本上最终都会产生复利效应。
一旦开始赚钱,几年就把之前若干年的亏损全赚回来了!
知识一旦变现,很可能瞬间就能抵消过往所有的挫折。
16 岁之后,我再也没看过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那东西比现在北京的雾霾还可怕。
这样算下来,我比同龄人多活了至少一个多月了罢?
几乎从毕业那一天开始,我变成了别人眼中的工作狂 — 因为我没有休息日,我每天都在工作,春节也不例外。
算上周末双休日,一年下来,“法定节假日”大约 115 天。
坚持20年,就是115 × 20 = 2,300 (天)
假设多出来的每个工作日里,我每天工作时间只有 6 个小时
2,300 × 6 = 13,800 (小时)

那么,我比大多数人多工作了 13,800 小时。
什么“一万小时”理论之类的,不是没道理,但在我这里确实没劲,弱爆了
每天都要成长,每天都要进步 —— 这就是我的工作。
不进步的人哪儿有幸福?不认真思考不切实践行的人,连性生活都可能是低级的……
不休法定节假日就可以了啊!真的多出很多很多时间的。
想到了,就按照正确的想法做了,不管别人是否理解,这就是践行。
想要看到复利的效果,就必须有足够长的时间,而且越往后效果越显著。
想得到却没有做,那就怪不得谁了。
讲道理的人很多,践行的人很少很少。少到什么地步呢?只要真的做到了,甚至可以被
称为“行为艺术家”的地步。
钱花掉了,才属于自己,时间度过了,才可以算进生命,这是朴素的道理。
认真给自己找乐子的人没办法不招别人喜欢。
是否完全理解并不重要。那些将要通过学习、理解、应用、练习等手段消化吸收的概念早已
经一个字不差地记在脑子里,所以我可以随时调用,没有死记硬背过的人却不一定能随时调
用因为他们不去翻一下书断然想不起来完整具体的定义把每一章的重要概念都抄一遍,随后直接死记硬背到脑子里……
这个“可随时调用”很重要。这就好像信息放在内存里一样;
那些之前属于“死记硬背”的东西,其实相当于给自己的大脑安装了很多个“传感器”,一旦
听到有人提到它们,因为熟悉,脑子里就会有反应。若是之前完全没有过死记硬背,那
些概念在脑子里根本不存在,那么在走神的时候,即便有人在身边提到那个东西,大脑
也全然不会有所反应
习得那个领域中最重要的概念,琢磨清
楚相关的方法论,就马上“不那么白痴了”。
高中毕业之前,我们在教科书里看到的,绝大多数都是经过反复筛选的、不大可能被误解的
基础概念。此后我们再遇到的各种概念,可就不见得那么可靠了。
还有人赚了一辈子钱,教别人根本做不到、其实做到了也没意义的事情:
只要下一次比这一次更好,就是他们想要的结果。
所谓的成长,从这个意义上描述,就是这样:
学会了哪些原本不知道的概念和方法论??
阅读,是为了理解,而理解这事儿,慢,即是快;快,便是无。
哪些已有的概念和方法论被进一步打磨了?
每一章其实都是在
着重讲解一个概念,它的应用,它的方法论。而陆续的章节,通常是必须理解上一个概念之
后才能进一步理解的概念,及其应用与方法论。
所有的知识都
有共同点:它们不一定能用在哪里,它们早晚必然融会贯通。所以,理解过的东西越多,理
解新的东西就越快。说穿了,理解能力差,无非就是见识少,仅此而已。
读不懂怎么办?没关系,只有一个办法靠谱:硬着头皮读完,然后反复读很多遍。这是一个
特别重要的本领,很多人不知道。其实,重要的知识,从来都是通过反复学习才能获得的。
一下就能学会得东西,通常上价值不大。
不用,学它干嘛?
既然活着,就要活好,活得精彩?
暂时用不起来怎么办?教!
每个月至少读一本好书,是那些关注自我成长的人的最低要求。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weixin_42204641/article/details/83657497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