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数据度量

一、质量度量需求

1、QA人员角度

  • 规范化管理需求。不同业务线之间,尽管业务特点不同,但都遵守需求、实现、测试、上线这么一个过程。如何评估当前迭代中的每个节点执行的质量。
  • 流程/规范优化效果评估。通常为了支撑迭代要求、质量要求,并使团队成员更高效的合作,通常会主动/被动形成各种项目流程。这些流程大致分为:

1)业务线级别共同的流程。比如提测流程、上线流程、迭代周期等,各个业务线都有这些,不同的是具体的细节操作了

2)某些业务线特有的流程。比如:线下的产品内测、流量较大的业务会增加核心监控检查、改动较大的业务通常会增加预发布环节

    但是,不同的业务线需要不同执行形式的流程,无法直观的判断某业务到底是否应该添加某个流程,或者优化了某个流程后,究竟给后续迭代带来了哪些好处和坏处呢

  • 上线风险控制。为了防止上线后直接导致线上故障,通常会在真正上线前,采取一些措施,来适当减少发生故障的风险,具体措施包括:预发布、灰度发布、单服务增量测试增量上线等。那么,究竟如何评估这些措施给风险控制带来的价值呢
  • 数据支撑质量收益。线上真真正正发生的故障,根本原因到底是什么,采取了相应措施后,能否有数据支撑带来的质量收益呢
  • 质量保证奖励。如何评估开发人员、产品人员在整个质量保证过程中起到的作用,以及具备良好质量意识的人员以奖励

2、业务团队其他成员角度

  • 质量风险评估。测试来测试去,是否还有质量风险/盲区
  • 优化流程的意义评估。开发人员的心理活动:QA人员老是优化这个流程、增加那个流程,增加了不少工作,感觉不是太必要啊
  • 质量控制的参与度。产品人员、开发人员普遍认识是:质量控制靠QA人员,参与多少无所谓,出了问题,就是QA人员没有测试到

3、 质量管理角度

  • 新同学加入,无缝完成对接。这里涉及质量的传承问题,如何让新人很快的“吸收到”之前的经验,并游刃有余的使用
  • 业务线质量成熟度评估。这里涉及当前的测试体系建设的成熟度,一段时间内,成熟度提高了多少
  • 资“质”通鉴。这里的“质”指产品的质量。这里的鉴包括两个方面:

1)一条产品线通常情况下,迭代需求、业务特点、测试难点、团队成员合作模式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因而从过去的抗里,可以看出现在、未来可以做的更好的点;

2)不同的产品线之间,成熟的产品线往往在基础设施、经验积累、质量体系成熟度等方面都有不错的积累,新起不久的产品线,可以从成熟产品线借鉴经验、模式,快速打造相对比较成熟的质量体系

二、质量数据指标

1、迭代中各个节点数据

  • 整个迭代。 预计周期、实际迭代周期等,得到排期delay情况
  • 需求。需求的完整性、需求评审后变动情况、需求评审中的优化点(具体提出人)
  • 技术评审。评审中得出的具体测试点, 技术优化点(具体提出人)
  • 测试用例评审。得出的具体测试优化点(具体提出人)
  • 测试。需求类问题数量、技术优化类问题数量、体验优化类问题数量、第三方问题数量、内测发现问题数量(具体提出人)
  • 预上线/灰度。发现问题数量
  • 上线后效果。是否回滚;上线后问题数量,严重级别

2、迭代过程评估数据

  • bug情况。bug总数、一段时间趋势、严重比
  • 提测情况。主流程是否通
  • 上线过程是否顺利,上线顺利程度=评估上线步骤准备
  • 上线后效果是否符合预期。回滚率,线上问题数量=评估测试覆盖,技术评审的改动影响点评估粒度

3、监控数据

  • 线上发现问题数量、级别;
  • 失败率趋势;
  • 第三方问题数量;

4、周期性数据

  • 迭代周期变化
  • bug数量变化
  • 内测参与度变化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wodeyijia911/article/details/84258995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