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自觉的向人展示自我,是来自内心的渴望认同

版权声明:转载需注明出处 https://blog.csdn.net/suoxd123/article/details/85221575

背景

  你有没有遇到过下面描述的这些的场景,以及对应的行为或状态:

  • 当跟自己心仪的人或者自己尊敬或敬仰的人会面后,你会保持比较好的状态,即使你们已经会面结束,而且各自离开。
  • 或者跟自己在意(正面或负面)的人邂逅后,会保持自认为的好状态,即使知道对方没有关注或者正在关注自己。
  • 游泳时,如果有一位喜欢的异性或朋友在泳池一边或旁边时,你会不会在游到那边或者游过旁边时,特别留意自己的泳姿。
  • 操场上跑步时,有一位感觉不错的人也在跑圈,会特意跟对方比较,在每次接近对方时调整跑步的姿势。
  • 马路上跑步时,从后面看背影不错的人在跑步,你特意在接近对方时,一个加速超了对方,并保持一段时间。

原理分解

  以上所有场景以及类似情景,都算是一种自我寻求关注的心态,这个跟是否自信无关,也许是正向的自我展示希望留下不错的印象,也许是负向的向对方炫耀试图刺激对方,不论是哪一种都是一种渴望被人关注的状态,希望通过一时的调整得到对方的关注。
  当我们非常渴望被关注时,可能是因为我们一直在关注别人,结果对自己的关注反而不够。这种渴望被关注的状态,其实源自内心渴望被认可和肯定,是自我的认同感和价值感不够,希望从别人那里得到确定和肯定。
  当前主流价值观认为,我们个人的自我价值是需要别人来认同的,如果得到的了他人的认可,得到了行业专家的许可才算是真正的价值,否则可能没什么意义可言。从科研或者做事的角度讲,这种价值观也许是高效的,但却导致了很多人无法认识到自我认同的价值,有些需要源自自己内心的感受,需要把自己从别人的眼光中解放出来。听过太多例子,关于在当时不被世人认可,但百年之后得到了后人的追随,比如印象派的梵高生前没卖出过几幅画,去世后每幅画都价值连城;比如哥白尼的日心说受到世人的恐吓,现在成了主流观点;比如司马迁受到炼狱般的羞辱,最终影响了中华文化几千年。
  但是,如果走向另一个只顾自己的极端也不足取,毕竟,作为社会中的人,另一个特别属性是我们都生活在社会中,需要在跟其他人的互动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否则那可能就是自私或自恋,再严重可能就自闭了,所以还是要有个平衡。

个人总结

  当你始终在表演给别人看时候,别人看到的也只是你修饰后的自己,如果周围的人告诉你他们喜欢你,羡慕你,你可能只是听到的时候开心或窃喜,却不一定可以发自内心的享受这些虚幻的东西;因为你可能并不知道他们是喜欢真实的你,还是你表演出来的特质和角色,你只能继续沿着这条路继续表演下去。
  虽然,大家都希望别人看到自己有魅力的一面(所以美颜这么流行),但在合法的前提下做真实的自己才是自己,若有带宽剩余就照顾下他人感受。我们都习惯了带着面具,也害怕坦诚相待,但保持一颗赤子之心,做自己未尝不是一种洒脱,最近听到一个词可以相对贴切的表达“稳定且灵活的自我”。


扫码关注公众号,一起进步。
真相很简单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suoxd123/article/details/852215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