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 用实践冲出牢笼——《逆袭大学》连载

版权声明:本文为博主原创文章,未经博主允许不得转载。 https://blog.csdn.net/sxhelijian/article/details/86153742

返回到【全文目录

目录

4.4 用实践冲出牢笼

用实践打开体验的窗口 

在学习的实践中找回学习


4.4 用实践冲出牢笼

学习的直接目的是要获得知识,就是要通过一定形式和一定时间的学习活动,把人类千百年来积累的最基本、最主要的知识学到手,把前人积累的经验逐步转化为自己的经验。人的学习就是在各种社会生活实践中,自觉地并且积极主动地获得经验的过程。这些经验可以由其个人亲身而为直接体验得来,这是直接经验;经验也可以由他人的直接经验而来,称之为间接经验。我们在学校里的学习,就是要增长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直接经验的增长,需要在亲身躬为中,多多地积累,打开体验的大门。人类知识的增长速度加快,已经更加注重间接经验的吸收和积累,需要利用抽象、演绎的手段,举一反三地吸取前人的经验成果。难能可贵的是,大学提供了一个舞台,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可以在此交融,给人以获得无与伦比的体验。

但是,学校教育中采取的是以抽象知识传授为主的方式,希望能借此塑造能力。在应试的浓厚氛围中,这似乎是一种非常实用和省事的方式。这种方式过分的重视了间接经验的获取,以至于富有生命力的知识变成了教条,学得的知识除了考试无处发挥,进而是学习目标的异化。现在是我们重视起实践的时候了,这是我们长期缺失的方式和目标,这是改变我们学习的“抓手”。

用实践打开体验的窗口 

在黄武雄教授眼中,学校教育做且只做两件事:打开人的经验和发展人的抽象能力。发展了的抽象能力,使人能够很快继承前人的经验,让自己的直接经验与不同时空下的间接经验相互交融和印证,从而能够真正掌握特殊经验和普遍经验之间的辩证关系,从而使人真正与世界联结,这将是一种最好的教育。接受过教育的人,似乎就应该是这样上下通达、无所不能的。

然而,现实却并不是这样的理想。在现在的学校中,学习者已经将自己绝大多数的心力,投入到学习套装知识中的抽象内容了,这也是师生都已经习惯了的方式。学习者无暇去摸索、积累丰富而具体的属于他自己的特殊经验,以此去印证套装知识中的那些抽象内容所代表的普遍经验。缺少了这种印证,学到的知识只能是浮于表面,日久就会生疏甚至遗忘。缺少了与直接经验的联系,一个所谓满腹经纶的人,只好用一知半解的公式对待缤纷多彩的真实世界,生搬硬套地处理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当学校的教育被赋予了各种各样的诸如升学、谋生等等的期望,学生在集体管理中被驯化,思维被套装知识窄化,创造力被抑制甚至扼杀,也便成了现实。

这是教育的缺失,给学生更多体验的机会,让他们的学习能够基于真实的世界展开,是我们的期盼。这个现象不只在中国存在,打开直接经验和发展抽象能力之间,有其固有的矛盾,这两点结合好了,将是完美的教育。要达到完美面临重重障碍,也有不少教育改革试图靠近这种完美。然而,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抽象知识的体系膨胀速度会更快,给直接经验的机会恐怕是更小,这种完美可求而不可遇。

这是一个宏观的场景,让我们把目光回到个体的选择。作为一个正在接受教育、正处在成长过程中的大学生,该有什么样的作为和应对?我在前文中倡议可以将是否有用的问题留给未来,强调了在这个时代按照一定的体系接受套装知识,发展自己的抽象能力,更多地接受前人积累的经验的必要性。现在的议题将是,如何才能够在现行的教育体系中,以现有的求学条件为基础,针对既有的弊端,安排好个人的学习行为,增加直接 体验,构筑自己趋向完美的教育。

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回复: 4856468 查看本文章

进入大学,这个机会还真是到了。虽然从总体上还是以接受套装的抽象知识为主,但是学习中的自主窗口已经打开,大学生需要把握住以前不曾有过的自由,以此安排出独特的成才之路。之前在应试条件下形成的学习风格,需要时间来改变,当前培养方案中注重的抽象理论知识,不可以放弃和削弱,而打开直接经验的探索,应当尽快提上日程。改变中需要克服的困难固然不少,然而与大学之前只能盯住升学考试的境遇和环境相比,已经是不可同日而语了。

在大学中的学习,培养方案规定的学习是要保证的,也要安排出有效的自主学习,这两条姑且可以称为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的路线都要保证。立足于现状,课内学习主要保证抽象能力的发展,而在课外自主的学习中,让实践成为主流,朝着打开个人经验的方向,安排出有效的学习。更加重要的是,这两者之间需要产生良好的交互,发生化学反应,进而迸发出巨大的力量。在大学中,由于专业教育成分的加入,以实践为主线的课外自主性学习在执行时可以有更强的方向性,这也是大学生拥有的绝佳机会。

如此学习,开启的将是一种全新的体验。套装的抽象知识和个体的实践经验有机融合,开创的就是通向完美教育的道路。个体实践经验的增长更多依靠的是课外自主拓展,而不是统一的培养方案的约束,这条完美的道路属于每一个能够把握住的受教育者。

在学习的实践中找回学习

学习是人生来就有的需求。一天天长大,需要的空间越来越大,可能的机会和面临的问题会越来越多,这就要通过学习,拓宽自己的眼界,增长自己的才干。我们所处的时代是终身学习的时代。

但是,看到了不少的大学生,在走进大学之后,停下了学习的脚步。我在工作中,选择了去关注那些无力走出学习困境的学生。不少这样的同学,在学业或生活不顺的情况下,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将自己封闭起来。在高校里,这部分同学被老师们称为“很难做工作”的群体。

我时常由此想起寒号鸟的故事,那只著名的得过且过的、一直在决心“明天就筑窝”的小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长期得不到改观的同学,不少就是寒号鸟型的。他们需要有改变的意识,更要做出决定就立即实施。而改变的发生,需要一段时间的坚持。为了改变,需要有改变的能力,这种改变的能力,也唯有在实施改变的过程中,才能逐渐变得强大。当看到有些同学因为学习进程受阻,精神萎靡不振乃至于退缩之时,我最想对他说的就是:不要停下脚步,请用学习的实践,去解决学习中的困惑!只有亲身投入学习了,那些来源于学习的成长的困境才能够冲破。

我接触计算机类专业的大学生多,主讲的课程是程序设计基础。编程是计算机类专业学生的基本功,编程起步了,专业学习就有保障了。编程对不少初学的同学而言,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少同学赞叹,我要能做到像某某同学那样就好了,我何时才能像某某同学那样。其实,当一个偶像在面前时,我们往往只看到了他的现在,并不总是能想到他为此走过的历程。一个和大家同时起步,然而水平却能明显高人一截的同学,可能仅仅就是在过去的几周时间里,在编程的学习上花了大工夫,在计算机上同bug耐心地玩过捉迷藏,不断在阅读、思考、实践中穿插而行。

当一个大学生不能够安排好必须完成的学习,也找不到行之有效的出路时,转投阵营似乎也能得到理解和谅解,有的大学生找来了“学而无用论”作为挡箭牌,也算是六根清净了。一种看似洒脱的选择中藏有无奈,结果是使学习中的迷惑更是加重了。在大学里,处理好学习与其他事情之间的关系,真是需要用取舍的态度去对待。这或许不是一个很容易回答的问题,但最浅显的道理是,逃避,就是意味着放弃。

前行中遇到障碍,不是停下的理由。只要在行动,就保留着改变的希望,可能不会立竿见影地现出期望的效果,但希望一直在。不行动,希望将就此而逝。甚至行动慢了,晚了,达到目标的难度会加大,或许本该拥有的机会已然溜走,不得不调整甚至取消曾经渴望的目标。在适应大学的征途中,要用最快的速度,不能等着慢慢适应。时间一长,人就会被一些不好的习惯征服,再回到前行的轨道上来,成为办不到的事。而用积极的方式适应后,你会觉得学习和生活原来也是可以如此有序。

看到一位大一同学在微博上的感叹:“中午和高三一样在桌子上趴一会,多希望醒来还有一堆卷子等着我去做。”很多同学在适应期都会有这种无事可做的空虚感。是真的没事可做吗?否!实际情况是,该复习的功课,该做的作业,想做的事太多了,由于不知从何入手,干脆就不做了。其实,最有效的办法谁都知道,找到学习、生活该有的节奏,稳定地行动,坚定地前进。

学生的感言让我再次意识到了改变应试模式中被“管”着学形成的旧习惯的必要和艰难。一定要有老师指定的“一堆卷子”这样的外部约束去支配,而不能自主地安排出自己充实的日程,其中的失落令人心酸和心疼。高中生活让人学会与适应了努力做好由他人安排好的一件事。而在大学,要将高中的奋斗精神发扬出来,能够做好由自己安排的多件事。在这多件事中,有修读的课程,还要加上自主安排的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在学习的实践中,找到自主安排学习生活的办法,在困扰面前,用学习的行动冲破前行的障碍。

我想起了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的老布。出狱后,他回到了自由的世界,但无力摆脱体制化的枷锁,在对监狱中被严格管束的无比依恋中,他自杀了。对一个习惯了囚禁的人,获得自由却意味着死亡。大学是自由的,大学中外在的束缚逐渐减去,而解除内心的捆绑,只能靠自己。靠着自己的行动去解除束缚,用自己学习的实践,去解决源于成长中的各种困惑。

返回到【全文目录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sxhelijian/article/details/86153742
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