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幸福取决于关注点所在

幸福取决于我们选择关注事物的哪一面

一个人看待事物的角度比客观事物本身更重要。痛苦,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自身对痛苦的关注,而并非痛苦这件事本身。比如有半瓶子的水,关注痛苦的人会因为水没有注满瓶子而失望,而关注快乐的人会为自己还有半瓶水而开心。

沙哈尔老师说,你关注什么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情感和行为。为什么会这样?这就要从潜意识的特征说起。我们的神经活动由两种行为模式产生,一种是意识,另一种是潜意识。现代心理学家和临床医生已经达成这样的共识:潜意识负责我们所有器官的运转,指挥它们做出各个操作,产生人的行为;而意识只能通过潜意识对人的身体产生影响。

与意识不同,我们的潜意识没有自主能力,它会毫不保留地接收意识传达过来的指令。所以潜意识没有防范能力,分不清真实与虚幻。在接收意识的指令之后(即认知),潜意识会立刻采取行动,在其工作领域中开展工作,不论意识的指令时真实还是虚幻,潜意识都会调用身体的内在能量来完成这项指令。

如果我们关注痛苦,潜意识就会让身体产生痛苦的感觉和行为;相反,如果我们关注事物的积极面,潜意识就会发起积极的身体行为和感觉。

所以,幸福感取决于我们选择什么来关注;幸福不是建立在自己的出身、人生际遇、社会地位、银行存款等这些外部事物上,而是取决于我们对它们的认知。关注失败的人,总是看到失败,因为他们总在抱怨生活的不幸;而能看到事物积极面的人,总能在逆境中找到希望。

历史上,那些取得伟大成就的领袖都是关注事物积极面的人,哪怕他们经历了常人无法忍受的苦难,他们总能在困难中找到希望的积极的一面。前南非总统曼德拉就是这样一位令人尊敬的人:

南非的民族斗士曼德拉,因为领导反对白人种族隔离政策而入狱,白人统治者把他关在荒凉的大西洋小岛罗本岛上27年。当时尽管曼德拉已经高龄,但是白人统治者依然像对待一般的年轻犯人一样对他进行残酷的虐待。
曼德拉被关在总集中营一个锌皮房,白天打石头,将采石场采的大石块碎成石料。有时从冰冷的海水里捞取海带,还做采石灰的工作。他每天早晨排队到采石场,然后被解开脚镣,下到一个很大的石灰石田地,用尖镐和铁锹挖掘石灰石。因为曼德拉是要犯,专门看守他的人就有3个。他们对他并不友好,总是寻找各种理由虐待他。

但是,当1991年曼德拉出狱当选总统以后,曼德拉在他的总统就职典礼上的一个举动震惊了整个世界。

总统就职仪式开始了,曼德拉起身致辞欢迎来宾。他先介绍了来自世界各国的政要,然后他说,虽然他深感荣幸能接待这么多尊贵的客人,但他最高兴的是当初他被关在罗本岛监狱时,看守他的3名前狱方人员也能到场。他邀请他们站起身,以便他能介绍给大家。

曼德拉博大的胸襟和宽宏的精神,让南非那些残酷虐待了他27年的白人无地自容,也让所有到场的人肃然起敬。看着年迈的曼德拉缓缓站起身来,恭敬地向3个曾关押他的看守致敬,在场的所有的来宾以至于整个世界都静下来了。

后来,曼德拉向朋友们解释说,自己年轻时性子很急,脾气暴躁,正是在狱中学会了控制情绪才活了下来。他的牢狱岁月给了他时间与激励,使他学会了如何处理自己遭遇苦难的痛苦。他说,感恩与宽容经常是源自痛苦与磨难的,必须以极大的毅力来训练。

他说起获释出狱当天的心情:“当我走出囚室,经过通往自由的监狱大门时,我已经清楚,自己若不能把悲伤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我其实仍在狱中。”

面对灾难,很多人往往为失去家园而痛苦不堪。而关注积极面的人说,万幸,我的家人都很安全,至少我还有重建家园的机会。 同样是面对癌症,有的人很快死去,而有的人却积极乐观,活的时间也大大超出医生们的预期。

学会接受痛苦和失败

人的一生中不如意的事有很多,即便是一个幸福的人,也一定会在情绪上有起有落。沙哈尔老师提醒大家:一个积极的人应该学会改变看待“不如意的事”的角度,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快乐心境。

一次,沙哈尔老师在哈佛的食堂里遇到一个学生,学生问他:“您就是那位教人快乐的老师吧?那您要小心噢,因为我的室友选择了您的课,如果哪天我发现您不开心,我就会告诉他,别再上您的课,那都是骗人的。”而沙哈尔老师却告诉他:“没关系,我现在就告诉你吧,我也有不快乐的时候,我们都是人。”

经常有人问沙哈尔老师这样的问题:能不能帮我消除痛苦?沙哈尔则耐心地开导他:你为什么总要以这样的态度来对待痛苦呢?痛苦是我们人生的经验,我们从苦难中可以学到很多。人生的成长和飞跃,就是经常发生在你觉得痛苦的时刻。

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每个人都会不可避免地面临悲伤,但是很多人依然可以活的很幸福。事实上,如果一个人总是期望着无穷无尽的快乐,最后只会感受到不满,并且最终导致负面情绪的产生。在沙哈尔老师刚开始教授心理学的时候,他层很希望自己扮演成一个幽默又学识渊源的人,但无论如何模仿,他都无法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最后,沙哈尔老师领悟到了,他这样的心态不仅害了自己也害了学生。因为他在给学生表演错误的典型,告诉学生的是一条永远走不通的路。只有打开自己,袒露自己真实的人格,才会唤起学生真实的人性。在学生面前做一个自然的人,反而会更受尊敬。基于此,沙哈尔老师希望他的学生学会接受自己,也要学会接受痛苦和失败。

关注当下

每个人天生都具有适应性,即调整自己来适应这个世界。人的这种适应性可以保护他们,让他们远离危险,得以生存。试想,如果你住在高速公路附近,如果没有适应性,喇叭声的刺激会让你有一天疯掉。相反,如果你适应了喇叭声,那么它们就无法再打扰到你了。

适应性是人类的本能,可是也存在另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总是对我们已经适应的事物视而不见。我们每天都见的家人、我们每天你吃的食物……对于这些我们已经司空见惯的事,我们总是选择性忽略,不知珍惜。

一个男人生活在一个小村庄里,他有一座不大不小的房子和一群孩子。他觉得生活糟糕透了,孩子们天天吵吵闹闹、妻子也总在他耳边喋喋不休。终于,他无法忍受了,他找到了一位圣人,希望圣人能解决他的烦恼。

第一周,圣人先让他把鸡放在家里养。第二周,圣人让他把牛牵进房子里养。第三周,圣人让他连马也牵进房子。一周比一周更要糟糕,那个人快要崩溃了。这时,圣人让他把鸡、牛、马都牵出来。让男人一周后再来找他。

一周后,圣人问那个男人:“你觉得情况如何?”男人说:“太感谢您了,现在我很好!我觉得孩子们不吵了,家里也很宽敞,空气如此清新。真是太感谢您了。”

人常常为幸福的假象所蒙蔽。他总以为幸福在未来,自己眼前的努力就是为了明天的幸福,但是从没感觉自己今天就是幸福的。

蒂姆小时候,是个无忧无虑的孩子。但自打上小学那天起,他忙碌奔波的人生就开始了。父母和老师总告诫他:上学的目的,就是取得好成绩,这样长大后,才能找到好工作。没人告诉他,学校,可以是个获得快乐的地方;学习,可以是件令人开心的事。因为害怕考试考不好,担心作文写错字,蒂姆背负着焦虑和压力。他天天盼望的,就是下课和放学。

渐渐地,蒂姆接受了大人的价值观,虽然不喜欢学校,但还是努力学习。成绩好时,父母和老师都夸他,同学们也羡慕他。到高中时,蒂姆对此深信不疑:牺牲现在是为了换取未来的幸福。他安慰自己:上了大学,一切就会变好。

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蒂姆长长舒了一口气:现在,可以开心地生活了。但没过几天,那熟悉的焦虑又卷土重来。

大学四年,蒂姆依旧奔忙着。他成立学生社团,做义工,参加多种运动项目,小心翼翼地选修课程,但这一切完全不是出于兴趣,而是这些科目,可以保证他获得好成绩。

大四那年,蒂姆被一家著名的公司录用了,他又一次兴奋地告诉自己,这回终于可以享受生活了。可他很快就感觉到,这份每周需要工作84小时的高薪工作,充满压力。他又说服自己:没关系,这样干,今后的职位才会更稳固,才能更快地升职。

经过多年的打拼,蒂姆成了公司合伙人,拥有了豪宅、名牌跑车。他被身边的人认定为成功的典型。可是蒂姆呢,却无法在盲目的追求中找到幸福,他干脆用酗酒、吸毒来麻醉自己,尽可能延长假期,在阳光下的海滩一待就是几个钟头。起初,他快活极了,但很快又感到了厌倦。

做“忙碌奔波型”并不快乐,做“享乐主义型”也不开心,因为找不到出路,蒂姆决定向命运投降,听天由命。但他的孩子怎么办呢?他该引导他们过怎样的一种人生?蒂姆为此感到痛苦。

在外人看来,蒂姆已经很幸福了,但是为什么蒂姆自己却感觉不到幸福呢?沙哈尔老师这样解释:因为人们常常被幸福的假象所蒙蔽。蒂姆总是以为幸福在未来,自己眼前的努力为的是明天的幸福,他从来没有感觉到自己今天就是幸福的。

为此,沙哈尔老师反复提醒大家:珍惜当下,活在当下,我们才能感受到最真实的幸福。我们应该从现在开始珍惜我们所拥有的一切,珍惜我们的亲人,珍惜我们的朋友,珍惜我们呼吸的空气……当你不知道珍惜时,当你把你拥有的一切都当成当然时。也许这些都会离你而去,我们为什么要等到失去时才知道珍惜呢?

练习感恩

从1999年开始,沙哈尔老师就要求自己每天都记下一些值的感恩的人或事,从不间断。很多人其他方面都做得很好,但就是缺乏感恩的心,以致他们的生活始终贫困不堪。其实,他们也曾收到生活的馈赠,但由于没有感恩的心,以致于把自己和幸福之间的联系割断了。

英国的著名作家萨克雷曾说:“生活就像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也会对你哭。”感恩常常能够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是一种良性循环,感恩的人往往心怀一种信念和动力,这种信念和动力能激励自己不断地前进,也能够感动和改变周围的人,唤起更多的助人行为。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人心存善念和感恩之情时,往往会表现出更多的良好情绪,而受到更多人的欢迎。以下是一位对感恩的重要性有大量研究的心理学家做过的一个实验:

将实验者分成四组,第一组人员每晚临睡前写下至少五件感恩的事情,无论大小;第二组人员写下至少五件坏事情;第三组要写下五件比别人好的事情;第四组人员什么都不做。最后研究结果表明,第一组人员表现得更加乐观、更健康、对人更慷慨,也更容易达成目标。而第二组的情况最糟糕。

这个实现的过程值的人们来效仿。每天写一些自己认为值的感恩的人和事,无论大小都可以写进去。这样做虽然会花费一些时间,但一定是值得的。

养成感恩的习惯

爱默生曾说:“如果星星一千年闪耀一次,当它闪烁时,所有人都会仰望,会祈祷。可正因为它每晚都闪烁,所以我们会认为是理所应当。”如果把一切都当做理所应当,那就不懂得感恩与珍惜,自然也就体会不到生活是多么的难能可贵。

沙哈尔老师曾认识过这样一位朋友,他有一段时间处境艰难,无家可归,十分的凄惨。有一天他对自己说:让我来看看自己有什么值得感恩的。于是他拿出纸写下这些:(1)贝多芬的音乐;(2)父母;(3)一种很受欢迎的冰淇淋;(4)家乡的朋友们……他列下了所有值的他感谢的单子,足足有一大张。这些使他重新点燃了希望,他有勇气开始去想生活中那些正面美好的事物,而不是仅仅去关注那些消极的事了。现在他已经55岁,可是那张小纸片他至今保留在身边。

怀揣着什么样的心情看世界,它就会给人更多的心情。生活对于每个人的真正不同之处在于人们对于生活的态度。如果一个人总是心怀厌恶,那么看到的世界中到处都充斥着惹人厌恶的事,如果一个人心怀感恩,那么眼中的世界同样是明快鲜亮的。

除了记录值的感恩的事之外,还应有感恩的行动。比如,我们可以找出一个曾经对我们有过很大帮助的人,写一封感谢信。最初这样做会感到很为难,但想想那些帮助对于自己成长的作用,也许就可以心怀感恩,比如邀请她来自己家里做客,或者和他一起出游等等。

感恩的行动方式有多种,可以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那一种。但要记住的是,无论是哪种方式,都不是出于一时的感觉,而是要基于深刻的思考。例如,可以好好思考一下,这些年来父母都为自己做过什么?再比如,感恩自己的老师时,也要回想,老师曾经为自己的学业、为自己的成绩做过什么?经过深思之后的感恩行动更持久,更容易内化成一种习惯。

猜你喜欢

转载自www.cnblogs.com/beiluowuzheng/p/10463927.html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