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014——银杏果

《中药学》凌一揆主编
白果 (《本草纲自》)
【性味归经】甘、苦、涩,平;有小毒。归肺经。
【功效】敛肺平喘,收涩止带。
【应用】
1. 甩于喘咳、气逆、痰多之证。因本品兼有敛肺气、平喘咳及减少痰量的作用,故效甚佳。鸭掌散治哮喘痰嗽,与麻黄、甘草同用;肺热痰喘气促存,多与黄岑、桑白皮同用,如定喘 汤。
2.用于白浊带下。因本品有除湿与收涩两方面的作用,故古方治带下元虛者,白带清稀者,常与莲子、胡椒同乌骨鸡煮食;如系湿热之带下黄浓者,可与黄拍、芡实通用,如易黄汤。治白浊,多与萆薢、益智仁同用。
【用量】6〜10 g。
【使用注意】大量与生食易引起中毒,宜加注意;咳嗽痰稠不利者慎用。

验方:

《本草纲目》

1-小便频数:白果十四枚,七生七煨,食之,取效,止。
   

2-头面癣疮:生白果仁切断,频擦取效。(邵氏《经验方》)

时珍曰:银杏,宋初始著名,而修本草者不收。近时方药亦时用之。其气薄味厚,性涩而收,色白属金。故能入肺经,益肺气,定喘嗽,缩小便。生捣能浣油腻,则其去痰浊之功,可类推矣。其花夜开,人不得见,盖阴毒之物,故又能杀虫消毒。然食多则收令太过,令人气壅胪胀昏顿。故《物类相感志》言:银杏能醉人。而《三元延寿书》言:白果食满千个者死。又云:昔有饥者,同以白果代饭食饱,次日皆死也。

 

猜你喜欢

转载自www.cnblogs.com/mia1004/p/11741710.html
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