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中的100个基本概念


人人都爱经济学
作者: 王福重

1. 经济学是什么

经济学和社会学、历史学等社会科学一样,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是一种对现实世界人类行为的解释。虽然跟财富密切相关,但本质上是哲学的,告诉人们如何更好地看世界。

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进行有价值的生产,并把生产成果在社会成员之间进行分配的科学,使社会对资源的利用达到最佳状态(平衡)。即经济学就是关于资源配置的学问,目标是有效率。

1776年,英国古典经济学的伟大代表亚当•斯密(Adam Smith)出版《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国富论),创立了近代经济学体系,提出了著名的“看不见的手”的学说。另一部著作是1759年出版的《道德情操论》。

亚当•斯密在经济学上的主要贡献包括:把政治经济学发展成了一个完整体系;提出了分工促进经济增长的原理;批判了重农主义和重商主义,认为只要是包含人类劳动的产品都具有价值;提出了政府的职能:建立国防、司法机构,并维持必要的公共工程;税赋的四项原则:公平、确定、便利、节省

英国人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ni Keynes,1833~1946年),1905年毕业于剑桥大学,1936年发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创立现代宏观经济学体系,推翻了萨伊定律,主张国家于预经济。

(1)经济学(economics):研究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进行有价值的生成,并把生成成果在社会成员之间进行分配的科学。

(2)稀缺(scarcity):相对于人类无穷的欲望,资源总是显得不足的状态。

(3)效率(efficiency):社会对资源的利用达到最佳状态,没有再改进的余地,即如果不让某个社会成员的境况变差,就不能让任何其他成员的境况变得更好。

(4)资源配置:经济社会面临的基本问题,生成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what,how and whom),社会必须就这三个问题做出选择,以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资源配置直接来源于资源稀缺,经济学就是关于资源如何配置的学问,目标是有效率。

(5)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研究单个消费者、单个厂商、单个市场的经济学分支,核心是价格的决定。

(6)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研究一个经济总体运行的经济学分支。

(7)计划经济(planned economy):由中央当局决定生成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的经济。

(8)市场经济(market economy):由市场特别是价格决定生成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的经济。

(9)金融危机: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区域,甚至全世界的金融系统出现了恶化的倾向,通常的危机表现是货币贬值、证券市场剧烈波动、房地产市场低迷、金融机构倒闭等。金融危机的实质还是流动性不足性质的危机。

2008年次贷危机
银行按照借款人信用等级把住房抵押贷款分为优级贷款、次优级贷款和次级贷款。次级贷款就是向不能提供信用证明,也没有担保的低收入者提供的贷款。一旦借款人无力承担越来越高的利息,银行就可以收回房子在市场上出售(2000年以来美国房地产市场一片繁荣)。
“两房”(房地美:联邦国民抵押贷款协会、房利美:联邦住房抵押贷款公司)买下商业银行的住房抵押贷款,做成标准化的证券,再卖给其他投资人。两房赚的就是所发行债券的利息与持有的抵押贷款利息之差。
但2007年2月以来,美国房屋销售价格出现下降的趋势,大量的人停止还贷。“两房”持有的抵押贷款变成了负资产,同时“两房”债券也没人买了,陷入财务困境。2008年9月7日,美国政府接管两房。其后,美联储同意排名第一和第二的高盛和摩根斯坦利转型为普通商业银行,接受美联储的严格监管。此前,投行仅接受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相对宽松的监管。

2. 经济学如何看世界

经济学里最重要的原理就是成本收益分析。
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一件事情的机会成本是把做这件事的资源用于其他事情,所能产出的最大价值。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弗里德曼)本义是免费吃这顿饭的时间,可以用于做其他事情,这些事情对你是有意义、有价值的,把时间用于这顿免费午餐,就失去了这些本来能有的价值。这就是机会考虑,做事的真正成本,不是为做一件事已经付出了多少,而是为做它必须放弃的那些东西。

边际效用(marginal utility):新增加的一单位商品所增加的总效用。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law of diminishing marginal utility):不断地增加对某种商品的消费,所增加的总效用越来越少。

每个人在追求自己利益的过程中,实现他人或公众的利益(每个人从自己的利益出发行事,要比他从他人利益出发行事,结果对他人更好)。
亚当•斯密《国富论》:每个人都力图用好他的资本,使其产出能实现最大的价值。一般说来,他既不企图增加公共福利,也不知道他能够增加多少。他所追求的仅仅是一己的完全或私利。但是,在他这样做的时候,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引导着他去帮助实现另外一种目标,尽管这目标并非他的本意。追逐个人利益的结果,使他经常地增进社会的利益,其效果要比他真的想要增进社会的利益时更好。

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
故曰: “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故曰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富者得势益彰,失势则客无所之,以而不乐。夷狄益甚。谚曰:“千金之子,不死于市。”此非空言也。故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夫千乘之王,万家之候,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

(10)边际(marginal):某个变量的微小变动,引起的其他变量的改变量。

(11)效用(utility):人们从物品的消费中得到的快乐和满足,可以用效用单位表示。

(12)边际效用(marginal utility):新增加的一单位商品所增加的总效用。

(13)边际效用递减规律(law of diminishing marginal utility):不断地增加对某种商品的消费,所增加的总效用越来越少。

(14)边际产量(marginal product):保持其他投入不变,单独增加某一种投入的一单位所增加的总产量。

(15)边际收益递减规律(law of diminishing marginal returns):在技术和其他投入不变的条件下,单独增加某一种投入的一单位,所增加的总产量越来越少。
边际考虑:只考虑最后的一个/新增的一个所引起的变化,从而判断事情的整体本质。(边际产量递减,边际效用递减)。

(16)总收益(total revenue):企业出售产品得到的全部货币。

(17)边际收益(marginal benefit):某种活动的微小增加所增加的总收益。

(18)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一件事情的机会成本是把做这件事的资源用于其他事情,所能产出的最大价值。

(19)会计利润(accounting profit) = 全部收入 – 会计成本

(20)经济利润 (economic profit)= 全部收入 – 经济成本(机会成本)
一个社会的资源配置到有经济利润的地方才是最佳选择(市场是最好的配置手段)。

(21)均衡(equilibrium):均衡是人们不断比较边际收益(边际好处)和边际成本(边际坏处)的结果,用来分析消费者、厂商及宏观经济达到的最佳状态及其实现条件,均衡意味着各方力量达到一种妥协,如果不达到均衡,事情就不会结束。

3. 经济学的基石:经济人假设

(22)经济人假设(economic man’s hypothesis):每个人都是在给定约束下,追求自己利益极大化的人,是经济学最基本的假设。
“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利己和利他在相当大程度上是一致的,可以统一为利己。

(23)看不见的手(invisible hand):在价格机制的引导下,经济可以有效运行,无需政府干预,达到最佳状态。

4. 经济学的新方法:博弈论

经济学的传统方法是新古典经济学(马歇尔的经济学)建立起来的,它假定市场是完全竞争的,任何一个人的行为对其他人都没有影响,其他人的行为也不会影响自己的行为。(粮食市场可以看做完全竞争市场,粮食价格由所有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行为共同决定,任何一个农民或消费者对粮食的价格都没有任何影响,因为他们的生产量和消费量与市场的全部产量和消费量比起来可忽略)。
博弈论分析的是人们在相互影响的条件下,每个人如何决策(分析寡头市场)。
现在经济学中最重要三个概念:需求、供给、纳什均衡。

(24)博弈论(game theory):研究当事人之间的决策相互影响的条件下,人们如何行动的一种方法。
完全信息静态博弈 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
完全信息动态博弈 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

(25)静态博弈(static game):博弈的参加者同时做决策,或者虽然不同时,但是后行动者不知道先行动者的决策的一种博弈。

(26)动态博弈(dynamic game):博弈参加者得行动有先后,后行动者可以观察到先行动者的行为的一种博弈。

(27)战略(strategy):博弈的参加者在什么条件下选择什么样的行动,以保证自身利益最大化。

(28)纳什均衡(Nash equilibrium):博弈当事人战略的组合,其中每个人的战略都是在假定其他人战略不变的情况下的最佳战略。
完全信息静态博弈的结果就是纳什均衡。

5. 供给和需求

大卫•李嘉图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1817年)提出劳动决定价值理论。
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中,把价值和价格统一了,价值就是价格。价格既与供给有关,也与需求(边际效用)有关,由两者共同作用决定。
供给是价格和供给量的函数,反映的是生产者的行为。供给中,凝结着劳动、土地、资本以及企业家才能(组织、领导、创新能力);需求是价格和需求量的关系,反映的是消费者得行为。需求中凝结着效用、边际效用、偏好等因素。

(29)供给(supply):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在给定价格下,生产者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给市场的商品数量。

(30)需求(demand):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在给定价格下,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某种商品的数量。

(31)价格(price):每单位商品、劳务的货币度量。

(32)市场(market):买者或卖者相互决定价格的机制或者制度安排。

(33)均衡价格(equilibrium price):需求量和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市场上表现出来的实际价格)。
价格机制就是价格上下运动,让市场的供给量和需求量相等的过程。但价格经常运转不灵、凝滞不动,造成东西卖不出去、劳动力失业。宏观经济学就在于找到价格运转不灵的原因,并致力于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矫正。

6. 消费者理论

消费者理论说明的是人们在收入一定或有限的情况下(资源稀缺假定),如何实现自己效用的极大化。

7. 厂商理论

(34)生成函数(production function):在技术条件不变的条件下,一定量的投入与最大产出量之间关系的函数。

(35)企业家才能(entrepreneurship):协调生产经营活动以及创新的能力。企业家才能的报酬,是生产成本的一部分。

(36)固定成本(fixed cost):与产量无关的成本,或者说产量为零时的总成本。

(37)可变成本(variable cost):随着产量变动而变动的成本,产量为0时,总可变成本是。

(38)平均可变成本(average variable cost):总可变成本除以总产量。

8. 垄断和竞争

(39)完全竞争(perfect competition):一种理想的市场结构,有足够多的厂商,每个厂商的产量与总产量相比微不足道,每个厂商都是价格的接受者,而不能影响价格。在这样的市场上,消费者支付的价格最低。完全竞争市场不会获得经济利润。
经济学家常把大宗的粮食市场看做是完全竞争的。

(40)垄断(monopoly):只有一个厂商的市场结构,厂商对于价格有决定权。

(41)价格歧视(price discrimination):出售同样的商品,向不同类型的买者收取不同的价格。

(42)消费者剩余(consumer surplus):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与其实际支付的价格之差。

(43)自然垄断(natural monopoly):指一个企业能以低于两个或者更多的企业生产时的成本为整个市场服务。

9. 垄断竞争和寡头

(44)垄断竞争(monopolistic competition):一种市场结构,每个厂商生产的产品都与其他厂商有所差别,因此对消费者构成垄断;同时,每家厂商的产品差别又非常小,它们之间又存在竞争的关系。

(45)寡头(oligopoly):少数几家大的厂商占据了市场的绝大部分份额。

10. 国内生产总值:GDP

(46)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一个国家在给定 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格的和。
GDP是生产概念,不是消费概念;
GDP是流量概念,不是存量概念。非本年度生产的不能计入,本年度生产的只计算第一次交易。
GDP是地理概念,外资企业在中国境内生产的也算中国GDP。
GDP是经济总量的指标,人均GDP减掉交给政府的税收、减掉其他项目,进行一系列调整才是人均可支配收入。

(47)最终产品(final goods):用于消费,不再进入下一阶段生产过程的产品。

(48)附加值(value added):某一个环节上的附加值指的是售价与购进价格的差额。这些环节的附加值加起来,就是最终产品的价格。

11. 总需求:经济繁荣的根本

需求比供给更重要,消费比生产更重要;只要能增加总需求,经济就会繁荣,过分的节俭可能会令经济萎缩。
人们为什么不愿意买东西:物品的边际效用递减;资本的边际效率递减;流动偏好。

(49)总需求(aggregate demand):在给定时期内,在给定的价格水平下,一个经济中所有部门愿意购买的总和。

(50)大萧条(Great Depression):指1929—1933年席卷整个资本主 义世界的严重经济危机。

(51)萨伊定律(Say’s Law):法国经济学家让·巴蒂斯特·萨伊(1767—1832)认为,供给能够创造它自己的需求,生产能够创 造自己的销路,因此,不会有卖不出去的商品。萨伊定律可以概括凯恩斯之前全部经济学的精髓,即市场供求的力量可以自动达到充分就业状态,政府干预是不必要的。

12. 财政、税收与财政政策

(52)财政(public finance):政府的收支活动,财政的本质是提供公共物品。

(53)公共物品(public goods):每个人不管是否付费都可以消费的物品,如国防、环境、基础教育、基本医疗。

(54)税收(taxation):政府利用强制力,无偿从居民或者企业取得的收入。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法律规范性三个特征。

(55)财政政策(fiscal policy):政府改变购买支出和转移支付规模,以及改变税收,调节总需求的手段。
扩张性政策:降低税收,增加开支。
紧缩性政策:增加税收,减少开支。

(56)乘数效应(multiplier effect):某些支出的变化,引起总产量数倍的变化。如财政支出最初一笔不大的支出可以引起后续一系列个人和厂商的购买支出。

(57)挤出效应(crowding out effect):如果财政支出过多,企业和个人获得资金就困难了,利率就将提高,企业和个人的投资支出、消费支出就会减少,政府的支出就“挤出”了民间支出。

13. 货币和银行

(58)货币(money):被人们普遍接受的交易媒介或者支付手段。
货币的三个层次(以中国为例):
M0:现金
M1:M0 + 活期存款(支票存款)
M2:M2 + 定期存款 + 企事业单位贷款

(59)银行(bank):从储户手里获得资金,借给需要资金的人,从中获取收益的企业。

(60)货币供给量(money supply):个经济中的货币总量。

(61)利率:利息与本金的比率,表示借钱的难易程度。

14. 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

(62)中央银行(central bank):银行的银行。如美联储、德意志银行、中国人民银行。

(63)货币政策(monetary policy):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量的手段。
货币多少跟宏观经济状况好坏有关,货币多少影响利率高低,而利率影响投资,投资则影响总需求。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手段:存款准备金率、贴现率、公开市场操作。
降低准备金率、降低贴现率、买进政府债券都可以使经济扩展、繁荣。美联储主要使用公开市场操作;中国人民银行主要使用存款准备金率。

(64)准备金(reserve):商业银行吸收的存款中,按法律规定交给中央银行的部分。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利息率就会提高,投资就会下降,总需求就会下降。

(65)公开市场操作(open-market operation):中央银行买进和卖出政府债券以影响货币供给量的行为。

(66)贴现率(discount rate):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的利率。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钱的利息率。贴现率越高,利息率就越高。

15. 失业

失业是政府要解决的头号经济问题。
(67)失业(unemployment):一定年龄(中国指年龄在16岁以上),有工作能力并且愿意接受现行工资条件,却没有被雇佣而正在寻找工作的人。
只有劳动力才有失业问题,劳动力就是有劳动能力的人,包括正在从事有报酬的劳动,即就业的人,以及失业的人。
有劳动能力,自己不愿意去工作的人,叫自愿失业者(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失业)。隐形失业是指,一个人表面上在工作,实际上对工作没有任何贡献;隐性失业损害的是生产效率。
失业率就是失业人数占全体劳动力人数的百分比。
解决失业的途径:接受教育(教育程度与就业率成正相关);劳动力供求信息;解决失业,最终要靠经济增长;最低工资不是解决失业问题的正确思路

(68)失业率(unemployment rate):失业人口占全部劳动力人口的百分比。

(69)自然失业率(natural rate of unemployment):摩擦性失业率及结构性失业率的和。

16. 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必然是而且仅仅是一种货币现象(中央银行没有把握住货币投放这道闸门,让过多货币进入到了市场)。
通货膨胀的原因包括:总需求拉动(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购买、国外需求)、成本推动、惯性通货膨胀。
治理通货膨胀:压缩总需求(提高税收、紧缩性货币政策(提高利率)、提高准备金率)。
通货膨胀率比较高的时候,失业率较低;失业率较高时,通货膨胀率较低。经济学家一般都接受3%以内的通货膨胀。

(70)通货膨胀(inflation):价格总水平的上升,通常用CPI的变动程度来衡量。
价格总水平,是所有商品价格的加权平均,加权的依据是商品的重要性和产量。

(71)消费者价格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CPI):计算方法是选取固定的“一篮子”商品,加权计算购买它们所需要的花费。

(72)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demand-pull inflation):因为总需求过大造成的通货膨胀。

(73)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cost-push inflation):由于成本上升造成的通货膨胀。

(74)惯性通货膨胀(inertial inflation):如果大家都认为价格要上涨,并且据此调整所有合同,通货膨胀就将真的发生,并且持续下去。

17. 经济增长

(75)经济增长(economic growth):一个国家潜在产出的抟续增加。
四个因素影响经济增长:自然资源、物质资本、技术进步、人力资源。

(76)潜在产出(potential product):一个国家最大的生产能力,可以用充分就业时的总产量衡量。

(77)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Theory of Population of Thomas Robert Malthus):托马斯·马尔萨斯(1766—1834),英国人,著名经济学家,以人口理论闻名于世。他认为,因为人口以几何级数增长,而生活资料以算术级数增长,所以,到一定时候,人类将面临饥饿的威胁。因此他提出要控制人口,并认为可以采取诸如战争和瘟疫等极端手段。

(78)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个人通过教育和自身经历形成的可以用于生产的知识和技能。

(79)技术进步(technological progress):生产工艺、过程的改进,或 者新产品开发,使得在投入不变的情况下,产出仍然可以增加。

18. 国际贸易和比较优势

(80)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 trade):国家之间交换商品和相互提供劳务的活动,也叫世界贸易。

(81)绝对优势(absolute advantage):如果一个国家生产某种产品的直接成本即会计成本比别的国家低,就说这个国家在这个产品的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首先由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提出。

(82)比较优势(comparative advantage):如果一个国家生产某种产品的机会成本比别的国家低,就说这个国家在这个产品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最早由英国伟大的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 David Ricardo,1772—1823)在1817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比较优势原理是解释国际贸易原因的理论基础。一件事情只有在原理上确定不疑,才能使人们坚定做此事的信心。

(83)关税(customs,tariff):一个国家对进出口物品征收的税。是最古老的税种之一。

(84)世界贸易组织(World Trade Organization,WTO):一个独立于联合国的永久性国际组织,其前身为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GAIT),1995年1月1日正式开始运作,总部设在日内瓦。该组织的基本宗旨是通过实施非歧视、关税减让以及透明公平的贸易政策,来达到推动世界贸易自由化的目标。

19. 自由贸易还是保护贸易

(85)自由贸易(free trade):不使用关税和非关税手段限制国际贸易的主张和政策。

(86)贸易保护主义(trade protectionism):主张通过关税和非关税壁垒阻止外国产品进入本国市场,以保护本国产业的主张和政策。

(87)关税壁垒(tariff barriers):通过对进口产品征税阻止外国产品进入本国市场,或者对出口产品征税阻止本国产品出口。一般是指进口税。

(88)非关税壁垒(non-tariff barriers,NTB):关税以外的阻止自由贸易的措施。

(89)配额(quota):规定进口商品数量的做法,把进口的数量分配给不同的国家,决定着从每个国家进口的份额。配额也是经常采取的组织外国竞争的手段。

(90)倾销(dumping):进口产品的销售价格低于出口国的国内市场价格或低于其生产成本。

(91)环境倒U曲线:经济发展的初始阶段,随着经济的增长,环境将会恶化,其后会达到顶点,然后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带来环境的改善。

20. 汇率和国际货币体系

(92)汇率(foreign exchange rate):一种货币与另一种货币相互交换的比率。
均衡汇率:外汇市场决定汇率的方式也是由供求双方的力量决定的。

如果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上升,也就是人民币升值,同样多的人民币可以换到比原来更多的美元,中国人买美国商品就变得便宜了,于是,就会有更多的人用人民币去购买美元,中国人对美元的需求量就增加了。但是美元的供给量会减少,因为现在同样的美元只能换到较少的人民币。所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上升,对外汇的供求双方的影响是相反的。
如果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过高,对美元的需求量就远远大于美元的供给量,这时,持有人民币的人发现很难买到美元,或者说,美元的持有者嫌人民币太贵了,美元持有者不愿意换人民币,于是人民币的持有者就会降低对美元的汇率。
反之,如果人氏币汇率过低,就会有大量的美元持有者抢购人民币,美元的供给量就大于美元的需求量,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就会上升。
只要美元这个外汇的需求量和供给量不相等,美元对人民币的汇率就稳定不下来,这样的汇率就没有意义,人们不会按不稳定的汇率交换。因此,必然都在着某一个汇率水平,在这个汇率水平上,中国人对美元的需求与美国人对美元的供给量相等,这个汇率水平就是人民币对美元的“均衡汇率”。

人民币汇率提高的好处:中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进口商品便宜,到美国旅游、留学费用降低);进口成本为主的企业利润增加(进口成本下降);进口增加,国内市场供应充分,可稳定国内价格
不利之处:影响出口,造成一定失业;引发金融系统不稳定(以人民币标价的资产价格会提高);GPD排名升高,交纳的联合国和国际组织的经费需要增加。

(93)外汇储备(Foreign Exchange Reserve):又称为外汇存底,指为了应付国际支付的需要,各国的中央银行及其他政府机构所集中掌握的外汇资产。外汇储备的具体形式是:政府在国外的短期存款或其他可以在国外兑现的支付手段,如外国有价证券,外国银行的支票、期票、外币汇票等。主要用于清偿国际收支逆差,以及干预外汇市场以维持该国货币的汇率。

积极影响:

  • 维护国家和企业的对外声誉,提高了我国的国际资信。外汇储备是体现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
  • 拓展国际贸易,吸引外商投资,降低国内企业的融资成本,促进国内经济发展。
  • 平衡国际收支波动,维护金融体系稳定,应对突发事件,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负面影响:

  • 加大了通货膨胀的压力,制约货币政策。
  • 导致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不均衡,不利于实现经济增长向内需主导型模式的转变。
  • 增大了人民币升值压力,不利于对外贸易顺利开展。
  • 带来高额的机会成本,加大资金收益风险。

(94)外汇市场(foreign exchange market):不同货币相互交换的场所。

(95)固定汇率制度(fixed exchange rates):一个国家的货币采取盯住某一汇率水平而不变的制度。

(96)浮动汇率制度(floating exchange rates):汇率由外汇市场决定,政府不规定汇率水平的制度。

(97)金本位制(gold standard):一国规定其货币单位与某一固定量的黄金等价的制度。

(98)购买力平价理论(theory of purchasing power parity):汇率的作用应该使不同货币在各国的购买力相等。

(99)国际收支:记录一个国家和其他国家经济往来的会计表格。国际收支平衡指一个国际进口的东西和出口的东西相等。这些东西不但包括商品,也包括资本,比如直接投资、购买股票等。

(100)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Bretton Woods system):二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美元跟黄金固定挂钩,其他货币按照各自的含金量跟美元挂钩。1971年结束。

货币只是黄金的代表,每个国家的货币都规定有含金量。各国之间货币的兑换比率,可以根据各自的含金量确定,相当于全世界只有一种货币。
英国和美国都出现贸易差额,英国顺差(出口大于进口),美国逆差(进口大于出口),美国就欠英国相当于这个差额的这么多商品,没有商品就要向英国输送这个差额的黄金;黄金流入英国后,黄金多了,货币就要多发(货币仅仅是黄金的代表),保证货币的固定含金量;英国价格水平就上升(商品价格有货币多少决定,货币多价格就高,少了就低);对于美国人来说,英国的商品就比以前贵,美国人就会少买英国的商品,进口减少,逆差减少,直至消失。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apr15/article/details/114164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