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的基本指标及其衡量

目录

国内生产总值及其衡量

GDP的计算方法

与GDP相关的经济指标 

Y = C + I + G + X + Z

GNP = GDP + 海外净收入流入 - 海外净收入流出

GDP = 消费 + 投资 + 政府支出 + 出口 - 进口

   π2=(P₂-P₁/P₁)×100%

失业及其衡量

 一、人口的分类

失业的类型 

充分就业和自然失业率 

与基本指标相关的宏观经济问题

短期宏观问题

长期宏观问题


国内生产总值及其衡量

GDP的含义

GDP是指一定时期内在一国(或地区)境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与服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1. 国内生产总值是用最终产品和服务来计量的,即最终产品和服务在该时期的最终出售价值。一般根据产品的实际用途,可以把产品分为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所谓最终产品,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可供人们直接消费或者使用的物品和服务。GDP必须按当期最终产品计算,中间产品不能计入,否则会造成重复计算。
  2. 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一种产品的市场价值就是用这种最终产品的单价乘以其产量获得的。
  3. GDP是计算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因而是流量而不是存量
  4. 总值概念,与净值相对应(即含有折旧的重复计算)
  5. 生产,一定是当年生产出来的。

 流量是一定时期内发生的量,存量是一定时点上的量。

GDP的计算方法

  1. 支出法

通过核算在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购买最终产品的总支出(即最终产品的总卖价)来计量GDP的一种方法。

  1. 家庭部门(消费支出C):耐用品,非耐用品和服务。
  2. 企业部门(投资支出I):固定资产投资与存货投资,居民的住房投资                                          总投资=净投资+重置投资
  3. 政府部门(政府购买G):各级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包括政府在军事设施和物资等方面的支出,政府雇员的工资支出,但政府转移支付、公债利息等都不计入GDP。
  4. 国外部门(净出口NX):净出口(用字母X-M表示,X表示出口,M表示进口)是指进出口的差额。净出口可能是正值,也可能是负值。

支出法计算GDP的公式:

                                        GDP = C + I + G +(X-M)

      2.收入法

从居民、政府和厂商的角度出发,把参与产品和劳务生产的各种生产要素所获得的各种收入加总起来计算GDP的方法。

         收入法计算的公式就是:

                              GDP =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

                          即GDP=生产要素的收入+非生产要素的收入

     3.生产法(部门法)

用生产法核算GDP,是指按提供物质产品与劳务的各个部门的产值来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生产法又叫部门法。这种计算方法反映了国内生产总值的来源。

      收入法计算GDP分为四项:

    国内生产总值=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

第一项为劳动者报酬。是指劳动者因从事生产活动所获得全部报酬。包括劳动者获得的各种形式的工资、奖金和津贴,既包括货币形式的,也包括实物形式的,还包括劳动者所享受的公费医疗和医药卫生费、上下班交通补贴和单位支付的社会保险费等。

第二项为生产税净额,指生产税减生产补贴后的余额。生产税指政府对生产单位生产、销售和从事经营活动,以及因从事生产活动使用某些生产要素(如固定资产、土地、劳动力)所征收的各种税、附加费和规划费。生产补贴与生产税相反,是指政府对生产单位的单方面的收入转移,因此视为负生产税,包括政策亏损补贴、粮食系统价格补贴、外贸企业出口退税等。

第三项为固定资产折旧,是指一定时期内为弥补固定资产损耗按照核定的固定资产折旧率提取的固定资产折旧。它是非付现成本,体现为净现金流量的一部分,是新增价值的一部分

第四项为营业盈余,是指常驻单位创造的增加值扣除劳动报酬、生产税净额和固定资产折旧后的余额。

 从理论上说,按支出法、收入法与生产法计算的GDP在量上是相等的,但实际核算中常有误差,因而要加上一个统计误差项来进行调整,使其达到一致。实际统计中,一般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支出法为基本方法,即以支出法所计算出的国内生产总值为标准。

                            产出=支出=收入

在宏观经济学中,通常用Y表示GDP,并在不同情况下,将Y称为总产出、总产量、总支出或总收入。

名义GDP和实际GDP

实质GDP和名义GDP通常是不等的(只有数学实质GDP的固定价格的基数年相等),它们之间的关系是:

实质GDP=名义GDP÷本地生产总值平减物价指数(指以基期为100该期间的指数),

名义GDP=实质GDP×本地生产总值平减物价指数;

至于名义GDP增长率与实质GDP增长率的关系,则是

名义GDP增长率=[(1+实质GDP增长率)×(1+本地平减物价指数升幅)×100%]-1

实质GDP增长率=

1+名义GDP增长率

×100%-1

1+本地生产总值平减物价指数升幅

 GDP平减指数

(GDP Deflator),又称GDP缩减指数,是指没有剔除物价变动前的GDP(现价GDP)增长与剔除了物价变动后的GDP[即不变价GDP(constant-price GDP)或实质GDP]增长之商(也可是名义GDP与真实GDP之比)。

之所以有名义GDP与实际GDP的区别,是因为在一个宏观经济中,产品与劳务的市场价格总是处于不断的变动之中。而在同一年份中,名义GDP与实际GDP之间的差别则反映了这种价格变动的影响。

由于GDP有名义GDP与实际GDP之分,为了反映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必须去除价格变动的影响,由此提出了GDP价格调整指数的概念。它是指名义GDP与实际GDP之间的百分比值。即:

GDP价格调整指数=名义GDP/实际GDP*100%

与GDP相关的经济指标 

 GNP:国民生产总值GNP)是一个国民概念,是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国民生产总值(GNP)这个指标已被更名为国民总收入GNI).

Y = C + I + G + X + Z

  • C – 消费支出
  • ——投资
  • G – 政府开支
  • X – 净出口(进口值减去出口值)
  • Z – 净收入(净收入从国外流入减去净收入流出到国外)

或者,国民生产总值也可以计算如下:

GNP = GDP + 海外净收入流入 - 海外净收入流出

GDP = 消费 + 投资 + 政府支出 + 出口 - 进口

举例说明:一个在日本工作的美国公民所创造的财富计入美国的GNP,但不计入美国的GDP,而是计入日本的GDP。在1991年之前,美国均是采用GNP作为经济总产出的基本测量指标,后来因为大多数国家都采用GDP,加之国外净收入数据不足,GDP相对于GNP来说是衡量国内就业潜力的更好指标,易于测量,所以美国才改用GDP。

NNP:国民生产净值 (Net national product ),指一个国家的全部国民在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价值净值。一般以市场价格计算。它等于国民生产总值减去固定资产折旧后的余额。折旧是经济中设备和建筑物存量的磨损或损耗。在商务部提供的国民收入账户中,折旧被称为“固定资本的消费”。 

国民生产净值(NNP)= 国民生产总值(GNP)- 资产折旧价值。 

NI:国民收入,即一个国家一年内用于生产的各种生产要素所得到的全部收入,即工资、利润、利息和地租的总和。

                       NI=NNP-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政府对企业的补贴 

 PI:个人收入(Personal Income)指一个国家一年内个人得到的全部收入。个人从各种途径所获得的收入的总和,包括工资租金收入、股利 股息社会福利等所收取得来的收入。反映了该国个人的实际购买力水平,预示了未来消费者对于商品服务需求的变化。个人收入指标是预测个人的消费能力,未来消费者的购买动向及评估经济情况的好坏的一个有效指标。

 PI(个人收入)=NI(国民收入)-企业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费+转移支付

DPI: 个人可支配收入是个人收入减去个人纳税支出后的余额。它是可以由消费者个人或家庭自由支配的货币额。在一般情况下,个人可支配收入分为以下三个部分:(1)用于个人消费支出的收入;(2)个人储蓄,包括储蓄存款和现金;(3)其它可支配收入,如各种债券、股票、应收应付款、个人保值商品等。影响个人可支配收入大小的因素主要有个人收入的多少和有关的纳税政策及税率的高低等

个人可支配收入等于个人收入扣除向政府缴纳的所得税、遗产税赠与税不动产税人头税、汽车使用税以及交给政府的非商业性费用等(统称非税支付)以后的余额。个人可支配收入被认为是消费开支的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因而,常被用来衡量一国生活水平的变化情况。

DPI与个人收入(Personal Income,即PI)的关系是:

DPI= PI - T

DPI与GDP和GNP之间的关系

DPI=GDP+NFP+TR+INT-T-折旧

=GNP+TR+INT-T-折旧

=NNP+TR+INT-T (存在来自国外的要素净支付时)

DPI=GDP+TR+INT-T-折旧=NDP+TR+INT-T(没有来自国外的要素净支付时)

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 国内生产总值

GNP:gross national product 国民生产总值

NDP:net domestic product 国内生产净值

NNP: 国民生产净值

NFP:国外要素净支付

T:tax 税收

TR:transfer payment 转移支付

INT:interest of government debt 政府债务中的利息

CPI:消费者物价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英文缩写为CPI,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商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

CPI的计算公式是 

           CPI=(一组固定商品按当期价格计算的价值)除以(一组固定商品按基期期价格计算的价值)乘以100。

P:表示价格水平

通货膨胀

一个经济体在一定时期内价格水平普遍、持续的上升的情况。

通货膨胀的程度是通过通货膨胀率来反映的。

通货膨胀率被定义为从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价格水平变动的百分比。

   π2=(P₂-P₁/P₁)×100%

P2:表示t时期的价格水平

P1:表示(t-1)时期的价格水平

Π2:表示t时期的通货膨胀率

价格水平P既可以用GDP平减指数表示,也可以用CPI表示

失业及其衡量

 一、人口的分类

一个经济中的人可以被归入三种类型:就业、失业或者不属于劳动力。

劳动力被定义为就业者和失业者之和:劳动力人数=就业人数+失业人数

失业率被定义为失业人数在劳动力人数中所占的百分比:

       失业率=(失业人数/劳动力人数)*100%

就业率被定义为就业人数在劳动力人数中所占的百分比:

       就业率=(就业人数/劳动力人数)*100%

劳动参与率被定义为劳动力人数占劳动年龄人口数的百分比:

        劳动参与率=(劳动力人数/劳动年龄人口数)*100%

失业的类型 

摩擦性失业:因工人和工作之间的匹配过程所引起的失业。(时间较短)

结构性失业:源于工人的技能和特征与工作要求的持续(时间较长)不匹配所引起的失业。

周期性失业:在宏观经济运行过程中,随经济衰退而上升,随经济扩张而下降的失业。(由于总需求不足而引起的短期失业)

以上三种情况的人数与劳动力的比率为各种情况的失业率。

周期性失业是政府最为关注的失业,也是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事业类型

充分就业和自然失业率 

当一个经济体中不存在周期性失业,所有失业都是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时,则该经济体便达到了充分就业。 

充分就业情况下的失业率被称为自然失业率。

 实际失业率=摩擦性失业率+结构性失业率+周期性失业率

                  =自然失业率+周期性失业率

当周期性失业率为零时,即实际失业率等于自然失业率时,经济体就达到了充分就业。

潜在GDP或潜在产量是指在现有资本和技术水平条件下,一个经济体在充分就业状态下所能生产的GDP。

与基本指标相关的宏观经济问题

短期宏观问题

失业:从理论的角度看,一个经济体在运行过程中经常会受到一些外部冲击,出现一些短期的波动,当经济体的实际 GDP 下降和失业率增加时,经济就经历着衰退。严重的衰退被称为萧条。通常,失业(周期性失业)往往与衰退相伴随。

 通货膨胀:价格水平总体上升的现象。

滞胀:经济体出现了高失业率(停滞)与高通货膨胀率并存的现象。

长期宏观问题

增长问题:经济体产量(GDP)的增加。

一般地,在长期中,经济体将会经历增长、停滞和下跌等情况。当实际人均GDP 增加时,将出现经济增长;当实际人均 GDP 不变动时,经济处于停滞;当实际人均GDP下降时,经济出现下跌。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yr_ibmswbs/article/details/12719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