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被裁员,就别远离一线!

见字如面,我是军哥!

今年,常挂在大家嘴边的几个字就是,“太难了”。一年三分之二的时间过去了,也没发现有哪些值得人们高兴的向好迹象。企业降薪的降薪,裁员的裁员,弄得打工人心神不宁,战战兢兢,担心自己哪天也会沦为其中的一员。

但如果仔细观察,也并非所有打工人全是如此,我也的确看到一些愈挫愈勇的职场人,能在当前的环境下“化危为机”、 逆势上扬,获得极为难得的升职加薪的机会。在我看来,这些人身上有一个最大的共同点,就是他们都没有远离一线,一直处在能听见炮声的位置。


01

什么是一线?

什么才是所谓的“一线”?并不是只有工厂流水线上才算一线,对一家公司而言,离核心业务最近的地方,离客户(用户)最近的地方;离钱最近的地方,我们都可以称之为“一线”。

沃尔玛超市是以跑量为主的零售业,所以遍布全球的门店就是它的一线;对互联网公司而言,用户数据是关键,所以研发、营销、运营这些沉淀数据、利用数据、转化数据的岗位就是它们的一线;金融行业则很大程度上由客户的“含金量”决定生死,所以高净值客户拓展,就成了这个行业最关键的一线。以上我们不难看出,不管哪行哪业的第一线,都是这家企业的生命线。因此,你与“一线”的距离,也就是你和公司最核心价值的距离。

前段时间,收到一位读者的私信,讲述了他离职过程中的感受。这位读者在一家公司的产品研发部工作。因不满意公司的某些变革,在会议上发了牢骚,并在冲动之下提出了离职。事后,他也有些后悔,但也没有办法,只能希望领导给个台阶,能挽留一下自己。只要领导挽留,他就顺坡下驴,不再提离职的事。

一开始,他对领导的挽留还是很有信心的,因为前几天业务部门的一个同事也和领导拍桌子、闹辞职,最终还是被领导好言相劝,留住了。何况自己平时表现也很积极,和领导的关系也不错,于公于私,被挽留一下,都是非常有可能的。

但事实却和他想的相反,不但没人对他的辞职申请做任何挽留,相反HR部门很快就催他办了手续。一开始他也百思不得其解,甚至怀疑自己“人缘”太差。后来在其他同事的提醒下他才明白,和之前那位拍桌子的同事相比,自己差的并不是人缘,而是部门。

之前那位闹情绪的同事,是实打实给公司带来业绩和收入的岗位,公司越难越需要他们;而自己所在的产研部门,是一个标准的成本部门,并不难很快给公司带来直接收入,部门里的人一个个都是“吞金兽”,在困难的时候,少一个人就相当于为公司减少一份负担。公司裁员的时候,也是会先裁这样的非一线、非核心部门的人,现在有人送人头,自愿提出辞职,领导和HR暗爽还来不及,怎么可能会挽留?


02

远离一线的3个坏处

1、容易脱离市场

作为企业,要想获得持续良性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是,管理层要会贴地飞行,要能接触到一线市场真实而透明的信息,而不是只会在办公室里吹空调、拍脑袋、凭想象做决策。曾经的巨无霸诺基亚的陨落,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它的经营决策严重脱离市场所致。

早在2007年,诺基亚手机销售额就已经占了全世界手机份额的40%。就在那一年,iPhone1刚开始上市,谷歌也刚开始做安卓。那时有人问诺基亚CEO,如何看待新面市的苹果手机,那位CEO高傲的回答:苹果手机就是一个小玩意,我们对手还是摩托罗拉。最终的结局大家都知道了,iPhone引领风潮,开启手机智能时代,而诺基亚却被时代抛弃,插草卖身。

诺基亚CEO在宣布把公司卖掉时,说了一句著名的话:我们并没有做错什么,但不知为什么,我们输了。管理层没有做错什么?真是这样吗,显然不是。其实早在2007年诺基亚的辉煌时期,他们就已经研发出了一系列关于智能手机的新技术。但习惯了年年当冠军的诺基亚管理层们,已经远离了市场,更乐于在办公室看数字、开香槟的他们,早就失去了对市场的嗅觉和对风险的敬畏。

尽管随着面对用户习惯的改变,智能机势如破竹般冲击着功能机的市场份额,但诺基亚的管理层,却自以为是地认为,并不是用户不再喜欢诺基亚的机型,而是新手机厂商在搞优惠促销,消费者借机尝鲜带来的小波动,只要自己也加大营销力度,出货量回归正常,不过是分分钟的事。

此外,诺基亚管理层还有另一个判断,即销售额上不去是因为下面的工作人员偷懒了,因此诺基亚的营销部门,还煞有介事地制定了更加严格的绩效考核….

在办公室拍脑袋做决策的高管们,终究离一线市场较远,难以触及真实的用户心理和市场脉搏,他们所做的决定,都不过是隔靴搔痒般的小改变,不但影响不了大局,反而错过了转型关键期,最终让诺基亚的手机帝国,轰然间土崩瓦解。

2、容易掉进信息茧房

2001年美国学者凯斯·桑斯坦在《信息乌托邦——众人如何生产知识》中指出一个现象:当个体只关注自我选择的或能够愉悦自身的内容,而减少对其他信息的接触,久而久之,便会像蚕一样逐渐将自己的生活和认知禁锢于自我编织的“茧房”之中。也就是后来被广泛提及的“信息茧房”的概念。

信息茧房,最著名的例子应该非“袁世凯儿子坑爹”的故事莫属。民国初年,《顺天时报》是华北地区第一大报纸,袁世凯阴谋恢复帝制时,很重视这份报纸的动向。他的大儿子袁克定当“太子”心切,为促使老袁下决心复辟,竟伪造了一份天天刊载拥护袁世凯复辟的假顺天时报,最后让袁世凯误以为复辟是人心所向,上演了历史上的一个大闹剧。

职场中的管理者被“信息茧房”所困的现象,也比比皆是。以脱离一线、整天在办公室、空调房里办公的管理者为例,他们获取信息的来源,可能就是最常接触的三五个下属;他们被“推送”的内容,可能是他们是几页PPT或者几封工作邮件,而且里面的内容,大概率全是管理者喜欢看、喜欢听的。

这种情况,无论对个人,还是对企业都是非常危险的,企业看不到危机,个人看不到问题,看似一片祥和,实在千疮百孔;看似风光无限,实则在崩溃边缘,最后即使知道真相,估计也只剩一声叹息,因为在茧房太久,再做其他转换和改变,可能早已经来不及。

3、容易自废武功

很多人一旦从一线千辛万苦熬成好企业管理层,往往会有“松口气,歇一歇”的想法,再也不用自己加班敲代码了,不用自己风里雨里跑客户了,每天把团队叫过来,开开会,分分工就好了。于是就会慢慢不接地气,自己把自己架空,曾经熟练的技术专业荒废了,“没脸面皮”的开拓精神和“不管不顾”的执行力也弄丢了,久而久之,自身的价值也一点点流失殆尽。

这也是为什么包括大厂、外企在内的大多数企业,在裁员时,通常会先从中层管理者下手。因为裁了他们,既不影响一线业务的增长,又能节省出来大笔工资成本,还能腾出位子,给业绩出色一线员工当“胡萝卜”,一举多得,不裁你裁谁?而那些被裁掉的管理者,就变得非常尴尬了,找新的管理岗不一定有那么多坑位,重新回到一线岗位,又因为长期脱离一线,自废了武功,失去了竞争优势,最后只能在各种职场夹缝中求生存,非常被动。


03

如何正确地走进一线?

怎么才是“走进一线”的正确打开方式,下面介绍一个非常好用的一线工作法:

“望闻问切”法

“望闻问切”本是中医用语,指中医诊断疾病所用的四种诊疗方法。但在面对一线工作时,“望、闻、问、切”对我们也有不可忽视的借鉴意义。

望:在一线工作中,“望”是指及时观察和了解市场的变化,以及竞争对手的策略。在这个过程中,管理者需要密切关注市场趋势,消费者的需求变化,以及竞争对手的行动。比如,作为一家电商平台的管理层,你观察到消费者对快速配送的需求在增加,而你的竞争对手已经开始实施相应的策略。这时你就要对自己的供应链及配送体系进行优化,以满足市场的需求,让自己在竞争中不掉队。

闻:这里的"闻"是指了解一线员工的精神面貌,多听听他们的心声。这可以通过员工的工作态度,工作效率,以及对工作的满意度来判断。我在带团队的时候,每个月都会和团队中的基层员工,做很多场一对一的沟通,作为管理者,你可以很直观地从他们说的话、表现出来的状态中,判断团队当前的工作氛围,以及目前需要哪些激励和支持。

问:"问"是指与用户和员工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反馈。这可以通过用户调研,员工满意度调查,或者直接的面对面交流来进行。稻盛和夫先生是这方面的典范,遇到内部问题就去问一线员工“你认为该怎么做”;遇到外部问题又去问客户“您有什么好的建议”。这位经营之神的很多管理智慧,都是从这些看似简单的“问”中获得的。

切:"切"主要是指亲自体验一线工作,理解员工的工作流程和挑战,以及用户的使用体验。假如你是公司高管,亲自了解自家产品(服务)生产和生成的全流程,并亲身体验使用感受,是必不可少的。很多国际大企业都非常重视这一点,比如,沃尔玛要求管理者定期回门店工作,了解一线动态;谷歌、Facebook等都要求管理者定期重新体验基层工作,如客服、内容审核等,以保持与用户接触的敏感度。

最后,我想说,大多数的技术人不会根据自己的优势/兴趣做职业规划,职场之路走的崎岖无比,本周六我专门来直播分享下,技术人在不同年龄阶段,比如25岁到30岁,30岁到35岁,如何做职业规划?又如何破局技术人的 35 岁危机?当然,也欢迎带着你的个性问题来直播间提问,我们不见不散呀~

以往热文推荐:

今年跳槽没有金九银十!

我被一位美女程序员夸了!


更多精彩,关注我公号,一起学习、成长

3ff5bee038a53ceb1697a5537a5be338.png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chengjun_java/article/details/132242047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