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50讲》课程笔记7--学习

本文参考自《生命科学50讲》课程笔记7--学习

查看原文: 原文地址

行为是经验还是天生?

许多看起来不需要思考的行为反应,比如怕黑,怕蛇是怎么来的,是天生如此还是从经验和生活中来的?

这些能让人类产生恐惧的刺激,往往是天生如此,是遗传决定的。

许多关系到动物生存和繁衍基本需求的行为都是天生的。

这些行为太重要了,让动物在出生之后慢慢学习,是一件很危险的事。

而对于那些不常出现,变化多端的环境刺激,更有效地办法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和记忆,随时形成新的行为反应模式。

后天的经验会遗传到下一代吗?

拉马克的遗传学虽然长久以来被人们看作是错误的,但是有些地方也是有道理的。

拉马克的理论的核心有两个:

  1. 用进废退,比如长颈鹿想要吃高处的树叶,就会拼命伸长脖子,脖子就会越来越长
  2. 获得性遗传,通过努力让脖子变长的长颈鹿在生育后代的时候,子孙后代的脖子也会更长

拉马克的用进废退显然是存在的,但是第二个理论获得性遗传就有问题了。

后天获得的能力是不能遗传给下一代的。

父母后天的经验和学习并不能改变DNA的碱基排列顺序。

关于长颈鹿的脖子问题,达尔文进化论说父母在交配繁殖过程中,DNA偶然出现复制错误,会生出各种各样的后代,这些后代有的恰好脖子长了一点点,在生存竞争上面有了一点微弱的优势,然后能更好的存活和繁衍。

但是拉马克的学说并没有彻底被推翻。其原因在于父母传递给子女的东西,除了DNA,还有一点点别的东西。

过去30年,人们发现,能够记录遗传信息、影响生物性状的,除了DNA分子内部碱基排列顺序以外,还包括DNA分子发生的化学变化,包括它是怎么扭曲缠绕的,它上面结合的蛋白质分子、还有DNA碱基分子发生的化学修饰。

比如说,DNA的碱基分子,有时候会被安装上一个额外的化学基团,如果DNA上这种帽子戴多了,DNA制造蛋白质的能力就会受到影响。

而这些信息确实是可以被后天经历和环境所修饰的。

研究发现,喜欢子女的妈妈养出来的女儿自己当妈妈以后也是好妈妈,而粗心的妈妈也是可以代代相传的。

如果是粗心妈妈生出的孩子交由好妈妈抚养,也会变成好妈妈。

生物体为什么需要学习功能

为了解决刺激--反射模式的两个缺陷:

  1. 局限性。遗传物质能够编码的模式有限,只能为生死攸关的事做准备
  2. 盲目性。这种模式重复多次,也无法变成能够积累的经验

学习的本质是什么

宏观层面:在原本不相关的东西之间建立新的联系。

学习就是条件反射,不需要学习就会的就是非条件反射。

学习就是建立新联系的过程。这种联系是对天生的刺激--反射模式进行修饰。

西班牙科学家,神经学之父卡哈尔通过解刨动物脑袋制成的标本猜测,树突是信号接收端,轴突是信号输出端,它们彼此相连,形成了一张复杂的三微信号网络

这个三维信号网络在学习之前和学习之后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根据卡哈尔的观察,成年动物的大脑神经细胞是比较稳定的,无论是数量还是形状都不会发生什么剧烈的变化。

在20世纪中期,赫布提出了赫布理论:如果脑袋里的两个神经细胞总是同时被激发,那它们之间的连接就可能变得更强,信号传递就可能更有效率。

那么神经细胞是如何建立联系的?

两个神经细胞的树突和轴突会向着彼此无限逼近,最后,在大约20纳米的距离上停下,形成一个“突触”的连接。

而神经细胞之间的联系强度的变化,可能是单个突触的大小发生变化,也可能是突触数量的变化。

上个世纪80年代,人们发现了一个总是站在神经细胞膜上的蛋白质,NMDA受体,这个受体如果苏醒,就能够启动一系列变化,使得两个神经细胞之间的连接更紧密。

比如让突触的面积更大,数量更多,让突触对信号更敏感等等。

但是它的唤醒很困难,需要突触前后两个神经细胞差不多同时开始活动,轮番召唤。

20世纪90年代,普林斯顿大学科学家钱桌利用基因工程学的技术,让小老鼠的大脑没法生产这种受体,结果小老鼠彻底失去了学习能力。

同样的,让小老鼠的海马体生产超量的裁判蛋白,小老鼠的学习能力有了迅猛的进步。

移植记忆

根据赫布定律,如果我们可以人为地让不同的神经细胞总是同步活动,我们就可以认为增强它们的联系,从而创造出虚拟的学习和记忆来。

在以前的实验中,科学家们在动物的神经细胞里插入微电级,通过放电的方式激活神经细胞。

然而这种方式有两个问题:

  1. 由于神经细胞太多而找不到哪些细胞是负责干什么的
  2. 在动物脑袋里插电极破坏性很大,不可能在活的动物脑袋里插电极还能让动物清醒

过去几十年里,神经科学家们发明了两种技术来分别解决这两个问题。

  • 准确找到代表一段记忆的神经细胞

一段记忆在大脑中的呈现方式,就是有很多相互联系的神经细胞的集体活动。

人们发现,神经细胞被激活之后,会立刻启动细胞内部某个基因的活动。

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基因的活动是可以被准确追踪的。

因此,只要在动物的大脑里,看这个基因在哪些神经细胞里被启动了,就可以找到这些代表记忆的神经细胞。

  • 遥控神经细胞的活动

来自海藻的一个蛋白质分子被太阳光照射之后会发生结构变化,在海藻细胞内产生一个电信号。

只要把这个蛋白质拿出来,放入动物的神经系统里,动物的大脑就具备了海藻的本事:能够被光激活。

科学家只需要把这个蛋白质分子放在神经细胞上,然后照光,就可以人为控制这些神经细胞被激发的时间。

利用这两种技术,科学家成功改变了老鼠的记忆。

现在科学家能做的还仅仅是产生虚拟记忆,并不能产生一段包含着各种感觉输入和自身体验的完整记忆,做不到让记忆在不同老鼠间移植,做不到从计算机中无中生有一段记忆。

不过根据赫布定律,这些技术在未来有可能会出现。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running987/article/details/81270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