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lang开发笔记No.5

下面这段代码能否编译通过?如果可以,输出什么?

package main

import (
	"fmt"
)
const (
    x = iota
    _
    y
    z = "zz"
    k 
    p = iota
)

func main() {
	fmt.Println(x,y,z,k,p)
}

//结果:0 2 zz zz 5
解析:iota是golang语言的常量计数器,只能在常量的表达式中使用。iota在const关键字出现时将被重置为0(const内部的第一行之前),const中每新增一行常量声明将使iota计数一次(iota可理解为const语句块中的行索引)。使用iota能简化定义,在定义枚举时很有用。可以使用下划线跳过不想要的值

下面赋值正确的是()

  • A. var x = nil

  • B. var x interface{} = nil

  • C. var x string = nil

  • D. var x error = nil

参考答案及解析:BD。知识点:nil 值。nil 只能赋值给指针、chan、func、interface、map 或 slice 类型的变量。强调下 D 选项的 error 类型,它是一种内置接口类型,看下方贴出的源码就知道,所以 D 是对的。

type error interface {
   Error() string
}

关于init函数,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 一个包中,可以包含多个 init 函数;

  • B. 程序编译时,先执行依赖包的 init 函数,再执行 main 包内的 init 函数;

  • C. main 包中,不能有 init 函数;

  • D. init 函数可以被其他函数调用;

 参考答案及解析:AB。关于 init() 函数有几个需要注意的地方:

  1. init() 函数是用于程序执行前做包的初始化的函数,比如初始化包里的变量等;

  2. 一个包可以出线多个 init() 函数,一个源文件也可以包含多个 init() 函数;

  3. 同一个包中多个 init() 函数的执行顺序没有明确定义,但是不同包的init函数是根据包导入的依赖关系决定的(看下图);

  4. init() 函数在代码中不能被显示调用、不能被引用(赋值给函数变量),否则出现编译错误;

  5. 一个包被引用多次,如 A import B,C import B,A import C,B 被引用多次,但 B 包只会初始化一次;

  6. 引入包,不可出现死循坏。即 A import B,B import A,这种情况编译失败;

下面这段代码输出什么以及原因?

package main

import (
	"fmt"
)
func hello() []string {  
    return nil
}

func main() {  
    h := hello //0x1092ee0
    if h == nil {
       fmt.Println("nil")
    } else {
        fmt.Println("not nil")
    }
}

答案及解析:B。这道题目里面,是将 hello() 赋值给变量 h,而不是函数的返回值,所以输出 not nil。

下面这段代码能否编译通过?如果可以,输出什么?

package main

func GetValue() int {
    return 1
}


func main() {
    i := GetValue()
    switch i.(type) {
    case int:
        println("int")
    case string:
        println("string")
    case interface{}:
        println("interface")
    default:
        println("unknown")
    }
}
参考答案及解析:编译失败。考点:类型选择,类型选择的语法形如:i.(type),其中 i 是接口,type 是固定关键字,需要注意的是,只有接口类型才可以使用类型选择。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m0_38004619/article/details/102458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