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NS3实验:OSPF单区域配置

GNS3实验:OSPF单区域配置

OSPF定义:

OSPF(开放式最短路径优先选择)路由协议是一个内部网关协议,用在单一资质系统内决策路由,是对链路状态路由协议的一种实现。
OSPF中划分区域的目的就是在于控制链路状态信息LSA泛洪的范围、减小链路状态数据库LSDB的大小、改善网络的可扩展性、达到快速收敛。

OSPF区域类型:

骨干区域 (area 0):
作为中央实体,其他区域与之相连,骨干区域编号为 0,在该区域中,各种类型的 LSA 均允许发布。

标准区域 :
除骨干区域外的默认的区域类型,在该类型区域中,各种类型的 LSA 均允许发布。

末梢区域 :
即 STUB 区域,该类型区域中不接受关于AS外部的路由信息,即不接受类型 5 的 AS 外部LSA,需要路由到自治系统外部的网络时,路由器使用默认路由(0.0.0.0),末梢区域中不能包含有自治系统边界路由器 ASBR。

完全末梢区域:
该类型区域中不接受关于AS外部的路由信息,同时也不接受来自 AS 中其他区域的汇总路由,即不接受类型 3、类型 4、类型 5 的 LSA,完全末梢区域也不能包换有自治系统边界路由器 ASBR。

NSSA区域:
NSSA区域是stub(末梢区域)的升级版。它允许一些外部路由通告到OSPF自治系统内部,如果把该区域配置成NSSA区域,那么ASBR会产生NSSA外部lsa(type=7),然后泛洪到整个NSSA区域内,这些7类的lsa在NSSA的ABR上最后会转换成type=5的lsa进行泛洪到整个OSPF域中。

完全NSSA区域:
和NSSA区域类似,完全NSSA区域允许一些外部路由通告到OSPF资质系统内部,而同时保留资质系统区域部分的完全stbu区域的特征。该去的ASBR会产生NSSA外部LSA(type=7),然后在区域内泛洪并通过该区域的ABR将7类lsa转换成5类lsa然后在其他所有区域进行泛洪。
同时,该区域的ABR也会产生一条默认路由(0.0.0.0)传播到区域内,所有区域间的路由都必须通过ABR才能到达。

实验:

实验目的:使用OSPF协议,配置单区域网络链路,测试PC1与PC2的互通性。

实验环境:配置三台相连的路由器,配置两台PC分别连接在两端模拟主机间的通信。

实验思路:第一步,配置三台路由,两端连接PC,预设三台路由与两台PC的IP地址。

第二步,设置路由设备对应接口的IP地址,设置PC的IP地址与网关。

第三步,设置三台路由器的环路接口IP地址,启动OSPF进程,设置三台路由的”router id“,宣告三台路由的直连网段,最后查询路由表。

第四步,测试连通性。

搭建环境:

配置三台相连的路由器,配置两台PC分别连接在两端模拟主机间的通信,其中三台路由位于骨干区域“0”,设备对应接口IP地址如图。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设置路由器与PC

路由器R1对应接口IP地址: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路由器R2对应接口IP地址: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路由器R3对应接口IP地址: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PC1与PC2的IP地址与对应网关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设置三台路由器的环回接口IP地址,启动OSPF进程,设置三台路由的”router id“,宣告三台路由的直连网段,最后查询路由表。
进入R1的环回接口,设置IP地址(此为虚拟IP地址)设置环回IP地址的作用有:
1、作为一台路由器的管理地址
2、在本路由器的端口处于“down”状态时,任然可以接受数据
3、在我们没有设置"Router id"时,“Router id”会默认对应“loopback”的IP地址,在路由所在区域"DR"和"BDR”路由损坏时,作为选择新的DR和BDR的标准之一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使用OSPF路由协议时,宣告的网络号对应的子网掩码为反子网掩码,同时因为此为单区域,路由的所有接口均在“area 0"(骨干区域)中,所以宣告的区域为”0“,同理设置R2与R3。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查询路由表,如图可见,R1、R2、R3向自己邻接的路由表学习到了自身非直连网段的链路路径。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测试连通性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总计

1、LSA:LSA类型定义了不同的路由器类型,常见的LSA类型有以下6种: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各区域存在的LSA类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3、当有多个区域时,我们需要area0这个骨干区域,因为OSPF最短路径优先是针对区域内的,如果是多区域,区域间是d-v算法的,这样就会出现环路。所以为了防止环路,我们通常会设区域0,当我们只有2个或1个区域时,area0就可以不用了,2个区域不会出现环路。

发布了48 篇原创文章 · 获赞 46 · 访问量 6639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weixin_45726050/article/details/102692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