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笔记:Image Captioning with Semantic Attention

版权声明:本文为博主原创文章,未经博主允许不得转载。 https://blog.csdn.net/sinat_26253653/article/details/78260985

论文链接:Image Captioning with Semantic Attention


框架

这里写图片描述

与普通的image Caption框架相比,论文从图片中提取了visual attribute(实际上就是一些单词),并把这些attribute结合进了input跟output attention model里面。

整个框架的公式如下:

x 0 = ϕ 0 ( v ) = W x , v v

h t = R N N ( h t 1 , x t )

Y t p t = φ ( h t , { A i } )

x t = ϕ ( Y t 1 , { A i } ) ,   t > 0

v : CNN中间层的响应 (global visual description), 只在initial input x 0 中被使用。

{ A i } : a set of visual attributes or concepts
对于这个attributes, 文章提出了三种方法来提取,分别是:
1. 用图像的caption在数据库以最近邻方法查找相近的图片,并选择其标签
2. 使用多标签的分类器
3. 使用全卷积网络(FCN)
而文章重点并不在这里,就不详细介绍了

ϕ , φ : input and output models

文章把自己的做法和Show Attend and Tell的做法进行了对比,得出了几点主要的区别:

  1. [2]的attention model由于是从CNN中提取的feature,需要固定的分辨率,而本文的concepts则没有分辨率的限制(attributes 的三种提取方法都不需要固定分辨率),这个concepts甚至也不需要在图片中有直接的展现。
  2. 本文有一个结合了top-down information (the global visual feature,CNN信息) 和bottom-up concepts(attributes)的feedback过程(个人疑问1:这个feed back体现在哪里?),而[2]并没有这个过程。
  3. [2]在图片特定的位置使用了pretrained CNN提取出的feature,而本文使用了word feature,因此可以使用外部的图像数据来训练visual concepts,使用文本数据来学习semantics between words。

input attention model

input attention model主要就是计算权重 α t i :

α t i e x p ( y t 1 T U ~ y i )

  • exp是指以softmax函数的方式将所有 { A i } 进行归一化
  • α t i : attribute A i 与前一个预测单词 Y t 1 的相关性
  • y t 1 ,   y i : Y t 1 A i 的one-hot representation
  • U ~ R | y | × | y | : 词典大小的矩阵。我认为可以这样理解,这个矩阵存放着每个单词和其他单词之间的相关性 Y t 1 A i 这样的one-hot向量对 U ~ 相乘就是进行一个查表的操作。这个矩阵因为只跟单词有关,因此同一个单词即使在句子中的不同位置出现,它下一个单词的 α t i 都是一样的。对 α t i 的可视化也验证了这一观点:
    这里写图片描述
    图中第二行是 α t i 的变化,可以看到,以单词”a”为例,对于出现在句子中不同位置的单词”a”,对应的attribute权重 α 都是一样的

α t i e x p ( y t 1 T E T U E y i )

  • 由于 U ~ 的维度太大,这里加入了word embedding 矩阵 E 来进行降维。 E 是以Word2Vec或者Glove来单独训练的,不参与最后的训练

x t = W x , Y ( E y t 1 + d i a g ( w x , A ) i α t i E y i )

  • w x , A 对visual attributes在word space的每个维度的相对重要性进行了建模。个人理解因为 E 是单独训练的,存在一个不对应的问题,所以要加入 w x , A
  • x t 作为模型的输入,这里把直接把attention部分和前一个单词的部分直接相加了,感觉应该用concatenate的方式会好一点?

output attention model

output attention model基本跟前面input attention model类似。

原文对 β t i 的解释:

a different set of attention scores are calculated since visual concepts may be attended in different orders during the analysis and synthesis processes of a single sentence.

β t i e x p ( h t T V σ ( E y i ) )

  • 由于加入了随时间变化的 h t T ,所以 β t i α t i 不一样。在不同位置的同一单词对下一个单词的 β t i 是会变化的
  • V R n × d :可以理解为V建立了隐状态 h t 与单词的embedding之间的相关性
  • 因为 h t 输出的时候经历了一个非线性变换,因此这里也要加入激活函数 σ 来对 E y i 进行同样的变换

p t e x p ( E T W Y , h ( h t + d i a g ( w Y , A ) i β t i σ ( E y i ) ) )

  • 最后单词概率分布的输出,基本跟前面一样

loss

m i n Θ A , Θ R t l o g   p ( Y t ) + g ( α ) + g ( β )

  • 损失函数前面部分和以往的做法一样
  • Θ A = { U , V , W , , w , }
  • Θ R : RNN中所有参数
  • g ( α ) ,   g ( β ) : { α t i } { β t i } 的正则化

g ( α ) = α 1 , p + α T q , 1 = [ i [ t α t i ] p ] 1 / p + i [ t ( α t i ) q ] 1 / q

  • p > 1 对在整个句子中对一的 A i 的过度attention进行惩罚
  • 0 < q < 1 对任意时刻的分散attention进行惩罚

实验

文章是当时state-of-the-art的结果。

作者测试了单独使用input或者output attention的效果,发现只使用一个的话只对模型只有少量的提升,但同时使用则有较大提升,说明两个具有比较强的协同作用。

而对于attributes的提取,作者发现使用FCN的效果是最好的。

对于attributes的使用,除了前面介绍的attention方法ATT,作者还测试了MAX和CON(concatenate),效果都没有ATT好。


总结

文章提出了新的attention模型,结合了top-down和bottom-up的机制,在利用image的overview的同时也利用了丰富的visual semantic aspects。模型的真正威力在于对这些aspects的关注,以及把全局和局部信息利用起来生成更好的captioin。

参考:
https://lisabug.github.io/2016/03/17/image-captioning-with-semantic-attention/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sinat_26253653/article/details/78260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