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分方程建模实例:对药剂量开处方

版权声明:本文为博主原创文章,未经博主允许不得转载。 https://blog.csdn.net/u011675745/article/details/75804614

对于制药人员而言,决定一种药什么时候吃一次吃多少是一件非常严肃的问题。当体内的药物浓度高于一定值会给人体带来伤害,过低又起不到治病的效果。所以产生了如下问题:

药的剂量和给药间隔应该如何调节,才能保证体内的药物浓度处于一个安全有效的范围内?

对于单次用药在血液中的浓度水平变化,很自然的是随着时间的变化,逐渐减少,最后从体内完全代谢干净。而我们关心的是,在正规的用药间隔内,血液中的药物浓度的变化情况。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事先定义以下变量

  • H 药物的最高安全量级
  • L 药物的最低有效量级
  • C0 所开的药物量级

理想的给药浓度和给药时间间隔应该如下图所示:
理想剂量和间隔
每次服药的时候,药物浓度剩余量恰好为 L , 而服用药物之后,药物的剂量又不超过最大值。

假设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考虑任一 t 时刻决定药物在体内浓度 C(t) 的因素。自然而然的,我们可以列出以下式子

C(t)=f()

这个模型当然可以一直的列下去,但是我们没有能力也没有办法去进行求解。所以我们需要将一切尽量的简化。我们将体重,年龄等这些因素设为一个常数。而浓度是决定药物效果的关键因素,吸收率和排出率决定了浓度的变化情况,所以我们接下来就对其进行探索。

排出率子模型

临床显示,血液中药物浓度的减少与浓度是成一定比例的,用数学语言来描述则是,药物浓度的减少与浓度是成一定比例的。即,如果我们假设血液中药物在 t 时刻的浓度是一个可微函数 C(t) , 则有

C(t)=kC(t)

这里的 k 是一个常数,代表着药物的 排出常数。注意到 C(t) 是负的,因为它用来描述浓度是否在减少。
方程中的各种量的单位如下

  • 时刻 t 小时( hr 为单位
  • C(t) 以每毫升血液多少毫克 (mg/ml) 为单位
  • C(t) 则为 mgml1hr1
  • k hr1

对于一个给定的群体, HL 分别可以靠实验确定,于是令每次的给药的药物浓度为

C0=HL

若我们假设 C0 t=0 时刻的浓度,则我们能够得到下列模型
dCdt=kCC(0)=C0

我们对该模型进行积分求解,可以得到
C(t)=C0ekt

初始浓度 C0 乘以 ekt ,就能够得到 t>0 时刻的浓度变化。该曲线如下图所示
初始浓度变化

吸收率子模型

在探索完排出率子模型后,我们来对吸收率子模型进行建模。为了方便起见,我们认为,用药之后,药物浓度在体内能够迅速扩散,反应到数学上,即,服药之后,药物浓度的变化为一条竖直上升的直线。
我们假设 t=0 的时刻进行了第一次用药,根据排出率子模型,我们可以知道,再下一次服药时刻,即,时间 T 之后,血液中的药物浓度剩余量为 R1=C0ekT ,然后进行第二次用药,这时候的药物浓度瞬间跃升为 C1=C0+C0ekT 。在第三次用药的时候,血液中的药物剩余浓度为 R2=C1ekT=C0+C0e2kT
药物在血液中的积累方式如下图所示:
药物积累方式
现在,我们来确定第 n 次的剩余量 Rn 的公式 。若令 Ci1 为第 i 次间隔开始时的药物浓度, Ri 为该次结束时的剩余浓度。我们可以得到下表
剩余浓度计算表
由表我们可以得到下式

Rn=C0ekT+C0e2kT++C0enkT=C0ekT(1+r+r2++rn)=C0ekT(1C0enkT)1C0ekT

其中 r=ekT ,注意到当 n 很大的时候, C0enkT 会非常接近于零。于是该序列有极限值 R
R=limnRn=C0ekT1ekT


R=C0ekT1

所以,如果我们每 T 小时用一次药物,能够使得浓度上升到 C0mg/ml ,则剩余浓度的极限值有上式可以得到。公式中的 k 是排出率模型中定义的 排出常数

确定用药时间

从剩余药物浓度计算表中我们能够知道第 n 次间隔开始时的浓度 Cn1

Cn1=C0+Rn1

如果期望药物的浓度接近于最高浓度 H ,则我们希望当 n 很大时, Cn1 接近于 H ,这就是说:
H=limnCn1=limn(C0+Rn1)=C0+R

由上式和 C0=HL ,我们可以得到 R=L
为了检验不同的用药时间间隔 T 对剩余浓度 R 的影响,我们可以构造一个无量纲比例,即,将 R 与每次药剂浓度的变化量 C0 进行比较:
RC0=1ekT1

我们知道,每次的 Rn 都是由上一次的 Rn1 加上 C0enkT 得到的。所以 Rn 总是越来越大的。即:
0<Rn<R

所以有了两种情况。

  1. 用药间隔 T 足够大
    当用药间隔 T 足够大的时候,比值 R/C0 会接近于0,这就说明每次的用药剩余浓度几乎为零。于是,每次用药都是独立的,那么对于体内的药物浓度曲线将如下图。
    T足够大的浓度变化
  2. 用药间隔 T 很短
    当用药间隔 T 很短,恰好使得 ekT 稍大于1,这就使得 R/C0 远大于1。因为 Rn 越大,每次用药后的浓度 Cn 也就越大,这时的排出率也会越大。当一定的间隔之后,每次用药的浓度排除量会接近于每次得到的浓度 C0 的增加。这时候开始,体内的药物浓度会在间隔结束时的 R 和开始时的 R+C0 之间摆动。药物的浓度曲线会如下图所示:
    T间隔较小时的浓度变化

结论

当药物浓度恰好处于 HL 之间时是最为安全有效的,为了让病人能够方便,我们需要尽可能的延长用药间隔。由我们之前得到的几个式子,即:

R=C0ekT1R=LC0=HL

我们可以得到
ekT=H/L

对上式的两边取对数再除以 k ,可以得到期望的用药间隔
T=1klnHL

所以我们能够得到最后的结论。
再第一次给药时,应该使得药物浓度能够得到 H ,之后按照每次用药间隔 T=1klnHL ,将浓度提高 C0=HL 进行治疗。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u011675745/article/details/75804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