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客与画家》读后感——如何创造财富

        本章中作者讨论了创业相关的内容。作者认为创业是致富最简单的方式,而创业发往往发生在高技术领域和小公司身上。

        作者首先提出了一个观点,创业是积累财富的压缩过程,我们会把几十年的财富积累过程压缩到几年之间完成,所以创业才会给我们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因为在大公司中,我们的工作效率往往是比较低下的,会经常被一些无关紧要的会议打断自己的思路,而且强行指派给我们的任务也往往不让人那么想去完成。这就是程序员为什么经常在深夜工作的原因,因为这个时候没有人会打扰到我们。而在创业公司中,由于我们所做的事情是自己感兴趣的,工作起来没有冗杂的制度干扰,并且我们可能并不限于一天工作八个小时,因为公司是自己的,所以我们会自发的延长自己的工作时间。综合以上这些原因,我们在创业过程中的工作效率和时间都较之于在大公司工作更高,所以我们能够创造更多的财富,这就相当于由于付出了更多的努力,我们在短时间内通过十倍的努力换来了十倍的,甚至高达百倍的收获。如果我们把努力压缩,那么在工作过程中所经受的压力也必然会压缩,所以创业必然是一个相当辛苦的过程。

        接下来作者指出了财富是可以被创造出来的,而并非总量一成不变的,x%的人占据了y%的财富并不等于说富人拿走了大部分的财富导致穷人变穷了。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是有更多的财富被创造出来的。我觉得这个道理还是比较明显的,把蛋糕做大的过程中获得更大的蛋糕份额是致富的方式之一。这些东西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应该可以被解释。但是富人在积累财富的过程中确实存在对穷人的剥削,以及使用各种不符合道德的掠夺手段,作者的话可以解释穷人不是因为富人变富而变穷的,但是并不能说明富人的富有就一定是合理的。

        “许许多多不创造任何财富的人——比如本科生、记者和政客——听到最富有的5%的人口占有全社会一半以上的财富,往往会认定这是不公平的。一个有经验的程序员很可能也认为这是不公平的。因为最顶尖的5%的程序员写出了全世界99%的优秀软件。”这句话在我看来是不正确的类比。5%的人占有50%以上的财富真的表明他们为社会创造了超过一般的财富吗?这部分人往往都是资本家或者企业家,他们提供生产资料,工人为他们生产,但是他们不需要通过劳动就可以获得工人创造的财富,这真的公平吗?我知道这当然具有合理性,并且也是现代社会生产中的必然现象,不过不事生产的人仅通过已有财富就能获得巨额财富,我觉得公平与否还有待商榷。而且,5%的程序员创造力99%的优秀软件,我们却并没有发现他们具有相应的财富(虽然现在的很多巨富都是程序员出身,但是他们能够拥有现在的财富,主要是靠管理能力和商业能力,投资他们的资本家似乎靠的就是提供生产资料),这似乎和作者表达的意思是矛盾的。我个人并非因为自己贫困所以愤世嫉俗,也觉得通过投资获利是很正常的事情,这是推动社会发展的行为,如果没有这个过程,资金就无法合理配置(资本家为谋取利益才进行投资,使得创业者可以维系)。但是资本家在剥削的过程中会不会剥削的太过厉害了?比如一个程序员可能创造了价值1000W的财富,却获得了100W的工资?    PS:我忽然觉得我对此持有异议很可能是因为我们必须学习的马克思主义在我的意识里占了很大的重要性,而作者显然是资本主义国家里长大的,有这种观念之差很正常。那么,我持有的观点是正确的吗?在现阶段来看,我觉得马克思主义还是有很多有道理的地方。

        接下来作者讨论了工作的本质。提供他人所需要的东西,创造财富的过程并不仅存在于实体工业的生产过程中,实现生产物的运输,或者通过编写程序提高生产效率,或者为他人提供服务等等,都是创造财富。“工作就是在一个组织中,与许多人共同合作,做出某种人们需要的东西。”

        接下来作者讨论了为什么创业的小公司总会聚集在高新技术领域并且突破往往是小公司做成的。这其实也可以用之前的文章里提到的大公司只要做的不差就可以或下来,小公司不全力以赴,完成创新就会垮掉来解释。大公司内部往往会出现平均化的趋势,因为大量的人同时协作完成同一工作,所以我们很难判断出这些人里谁的贡献更大, 以至于个人的贡献难以单独测量,这样就没有成产积极性。比如在我国上个世纪实行人民公社制度的时候,生产效率就是相对低下的,在比如销售人员的业绩可以很容易的测量出来,他们可以实现按劳分配,故而销售人员的工作热情往往更高一些。作者管这个叫可测量行。但是只具有可测量性还不行,还需要具有放大性。如果一个工人采取计件发工资,那么即使他努力一倍,最多也只能获得一倍的工资,并不具有放大性。具有放大性的工作,比如CEO、电影明星、基金经理和运动员等,都是具有一定的危险性的工作,一旦工作没有做好,就工亏一篑。令你感到安全的工作是不会让你致富的,因为没有危险就等于没有放大性。

        在创业团队之中,小团体=可测量性。这点其实很直观,小团队因为人少,所以大家的工作应该会比较趋于一致,不然必然会有意见提出,或者人少很容易对每个人的状态进行观察。高科技=可放大性,因为软件开发的一次开发,普遍适用等原因,高科技产品可以产生放大效应。因为大公司的决策层过于臃肿,反应速度很慢,所以他们开发新技术会比较困难,这就是小公司的机会所在。但是小公司必须具有一定的技术壁垒。如果两个候选的新功能具有同样的价值,那么最好选择更难实现的那个,给别人设置技术壁垒。如果不存在技术壁垒(即大公司很容易复制你的产品),“它们就会做出自己的版本,再加上它们的品牌、资本、经销能力,一夜之间就把你的市场全部抢走。”

        尽管创业有千般好处,但是我们不可忽视的一点就是它的风险。就像之前提到的,没有风险的工作不具有放大性,我们必须有失败的准备。创业有两条潜规则,第一条是很多事情由不得你,比如你想以原来两倍的程度努力,但实际上你的努力程度取决于你的对手,他们吃多少苦,你就要吃多少苦,而他们也是这么想的,你吃多少苦,他们就吃多少苦。第二条是创业的付出与回报虽然总体上是成比例的,但是在个体上是不成比例的。你努力30倍,但是最后你获得的回报可能是0,因为所有的创业公司最终一共获得了30倍的回报,然而其中大多数的公司都倒闭关门了。所以比较保险的做法是提前把公司卖掉,当你已经具有一定的用户数量的时候,你就可以直接通过创业获利,但是相应的,你也失去了带领一个公司走向伟大的机会。

        最后作者讨论了财富和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正是财富的激励,才让人们勇于去进行创新。在资产阶级革命之前,由于权力掌握在贵族和宗教手里,资产阶级创造的财富得不到保障,所以他们的创新意识就不会那么强烈。这也可以体现在投资方面,正是因为投资可以获利,才有人愿意把自己的财产拿来帮助别人创业,资源才能合理配置。这么说起来,人类社会的规律总是根植于人们趋利的本性。似乎有那么一点冷漠?

        “要鼓励大家去创业。只要懂得藏富于民,国家就会变得强大。让书呆子保住他们的血汗钱,你就会无敌于天下。”国家现在鼓励大众创业或许不只是解决低就业率问题,也有这种考虑吧。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x670127565/article/details/79430627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