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家会伤人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作者所有,欢迎转载,但未经作者同意必须保留此段声明,且在文章页面明显位置给出原文链接http://blog.csdn.net/mogoweb https://blog.csdn.net/mogoweb/article/details/81633324

我们都希望有一个温馨幸福的家庭,但现实情况是,很多家庭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问题,有的甚至堪比人间地狱,为什么会存在这样的问题呢,《为何家会伤人》这本书揭示了中国家庭存在的一些普遍问题。

家是一个温馨的字眼,我们都渴望拥有一个温暖、幸福的家。然而现实生活中,很多家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甚至一些极端的事件见诸报端。比如先前时候网络上就传出一则悲剧:

1月6日晚20点左右,在湘潭河东纳帕溪谷住宅小区内,一母亲因为各种家庭问题和丈夫对她的家暴,带着两个年幼的孩子从小区某栋13楼跳楼自杀了。母亲与三岁的大孩子当场死亡,几个月的小孩子马上被送往了一医院,抢救无效,也已经死亡!

早些时候,有上海海事大学女研究生杨元元自杀事件,更早的有杨丽娟疯狂追星导致父亲跳海自杀。这些血淋淋的事实告诉我们,家并不总是温馨的,有时也会成为人间地狱。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为何家会伤人》这本书结合了作者多年的咨询经验和案例,剖析了中国式家庭悲剧的根源。这是我读的第一本心理学范畴的书,但它并不是一本严肃的学术著作,而且讨论的中国家庭也是我所熟悉的,所以读起来也不难理解。

image

夫妻关系是家庭的核心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觉,中国大多数家庭都是孩子排第一位、丈夫(妻子)排第二位甚至排最后,大多数人也会觉得正常,孩子是未来的希望,当然应该排在第一位。但在《家为何会伤人》这本书中认为,正是这种错位导致大多数家庭问题。

要探究这个现象的根源,还得从恋爱说起。无意识中,恋人多数时候都是我们选中的理想父母。现实父母或多或少让我们不满意,我们心中都藏着一个理想父母的模型,它是我们选择恋人的基石。理想父母都有一个特点:能给予我们无条件的爱。我们自己需要这种无条件的爱,我们也知道恋人需要这种无条件的爱。所以,在恋爱前期,我们会积极地给予对方无条件的爱,或者用直白的方法,或者用狡猾的方法,总之都会让对方感觉到:无论你做什么,我都会一如既往地爱你,我的爱是没有条件的。恋爱关系确定或结婚后,我们会变成孩子,恋人也会变成孩子,一起退行到童年。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很多人抱怨自己的老公(老婆)婚后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一种更为严重的可能是,恋爱的蜜月期过后,两个人的距离近到不能再近时,我们会将恋人当作现实的父母,以前对现实父母的那些不满,会转嫁到恋人的头上。而且,在转嫁时,我们就是一个蛮不讲理的孩子。恋人越爱我们,我们越不讲理。家庭的争吵,很多时候起源于对另一半的不满,比如赚钱不够多、不做家务活及一些琐碎的事情。但就中国传统的观念而言,再怎么凑合也要过下去,这时孩子的出现,就成了一根救命稻草,甚至很多家庭,生育孩子的目的就是为了挽救家庭。有些时候,孩子的出现可能会唤起父亲(或母亲)的责任感和爱,家庭关系得以修复。但更多时候,当母亲(或父亲)将爱全身心的放在孩子的身上,势必会冷落另一半,造成另一半的心理失衡,随之引发外遇、家庭暴力等严重后果。

这种不正视夫妻关系,不修复夫妻关系,不寻求解决问题的根本,而是选择逃避,势必又会影响到下一代。我们一定要懂得,配偶才是真正陪伴我们一生的伴侣,才是我们最重要的心理寄托。

分离是生命中永恒的主题

龙应台在《目送》中写道:

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爱与分离,是生命中两个永恒的主题。健康的家庭,充盈着爱,也懂得分离。健康家庭的父母,深爱孩子,将他养大,不是为了自己分享这一结果,不是为了永远与孩子黏在一起,而是要将他推出家门,推到一个更宽广的世界,让他去过独立而自主的生活。

但在畸形的亲子关系下,母亲(父亲)不会放手,包办孩子的一切,孩子会形成依恋症。一些父母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们将孩子当作了一个“物”,而不是人。他们认为自己有权力去支配这个自己生养的“物”。在这种关系下,有可能造成子女不愿与父母分离,比如有的男孩子,到了初中,还和妈妈睡在一张床上。长大以后,甚至没有任何自理能力。另外还有一种可能是,母亲(父亲)无法完成与孩子的分离,甚至会主动破坏这种分离。《重庆日报》曾报道过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儿子的新婚夜,母亲几次闯进洞房,最后儿子和儿媳只好陪着她干坐到凌晨三点钟。这种畸形的关系持续了几年之后,儿媳终于忍受不了,提出离婚。

别把焦虑转嫁给孩子

中国的教育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千万爸爸妈妈的心,前有学区房的疯狂,后有高考分配指标风波,无一不凸显出中国父母对孩子未来的焦虑。父母和老师比孩子对学习更着急,无形给孩子增加了许多压力。为什么父母们会给孩子制造这么大的压力?

其实父母是将自己的焦虑转嫁给了孩子。父母,尤其是妈妈,他们自己的成长停滞下来,对自己能否适应社会产生了巨大的焦虑,但他们不是通过自己的成长去解决问题,而是将希望更多地寄托在孩子身上,结果让孩子承受了双倍的压力。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很多情况下是投射,他们有种种心理需求,但不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而是期望孩子能去实现。

为什么家长们的忘性这么大?他们难道彻底忘记了自己童年时的愿望、感受?他们难道忘了被父母控制一切的郁闷和痛苦?

  1. 个人原因。他们担心跟不上社会的步伐,担心被社会淘汰,但自己又缺乏成长空间,于是将成长的压力全放到了孩子身上。

  2. 社会原因。现代社会的确缺乏保障,这严重加大了父母的焦虑。

但把压力转嫁给孩子是一种“双输”局面,对孩子的危害很多,家长也不舒服。因为孩子不容易心存感激,很多家长也觉得伤心,为孩子付出那么多,孩子怎么也不感激呢?

改变之道:自我成长,如果父母自己也在成长,他们就不容易对适应社会产生恐惧和过分的焦虑感。另外需要进化爱的方式。以前物质匮乏,生存很容易出问题,所以父母之爱集中表现在牺牲自己的物质,保证孩子的物质生存条件。但现在,物质匮乏已经居次要地位,父母应该进化爱的方式,从以前关注物质的方式中脱离出来,更多的考虑孩子的人格成长和心理需求。

是不是减少了父母的压力,孩子就完全没有压力?别忘了还有老师的压力,还有社会的压力。父母该如何做呢?那就是父母的无条件的爱,在孩子心中形成一个“安全岛”。孩子可以非常自信的去探索世界,去建立关系,并不惧怕受到伤害。因为他深信,如果他受了伤,如果别人决绝他、不要他,他可以回到这个安全岛上来,爸爸妈妈会爱他、支持他。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是无条件的爱,而不是因为孩子考试成绩好或者表现好,才有条件的爱。

父母都是爱孩子的吗?

要是问到这个问题,估计绝大多数中国人会回答:“肯定啊”。事实真的这样吗?

广州花都区的女孩阿俊,被母亲割掉双耳;

复旦大学研究生ZLL,因虐杀几十只猫儿轰动一时,但他虐猫的另一面却是爱猫,而这种“我爱你,所以虐待你”的变态心理却源自父亲对他的苛刻和虐待,比如多次因小事暴打他,还常将其关在家门外过夜。

这只是儿童虐待事件的冰山一角,除了身体虐待,更可怕的是精神虐待,特别在中国这个重男轻女的社会。但在我们这样一个特别讲孝道的社会,“没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成为最大的一个幌子,让我们宽恕那些虐待甚至杀死孩子的父母,也让我们看不到恶最初是如何滋生的。这点需要学习美国,记得当年看梁家辉主演的《刮痧》,就很不理解里面的一个情景:

爸爸为了治孩子的病,就给孩子拔火罐,在孩子身上留下了拔火罐的印子,结果被老师发现身上的“伤痕”,结果法官判定,剥夺父母的监护权。最后一幕梁家辉太想念孩子,从窗户爬进去见孩子一面。

这里就不讨论中医和伦理观念了。美国的法律,是建立在人性本恶的基础上。正因为相信“人性本恶”,他们才发展出一套完善的司法体系,防止人性作恶。在教育子女上,他们有一个成熟的社会体系来监控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以及剥夺严重不合格的父母的抚养权。而中国,因为有孝道这道挡箭牌,至今没有一点措施来防止父母虐待子女。

看了这本书列举的很多案例,你可能会对人性产生深深的怀疑。但是一颗恶的种子,就一定会结出恶果吗?答案是未必。就如同人体有自愈能力,我们身体受了伤,身体的抵抗能力会使伤口愈合。人的成长也是这样,即使受到了伤害,如果有爱的浇灌,也可能会愈合。正如书中最后所言:“家是港湾,爱是退路”。

题图摄影:Sasin Tipchai

图片授权基于:CC0协议

image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mogoweb/article/details/81633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