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后感3500字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后感3500字:
是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呢?带着疑问我走进著名画家、教育家、心理学家李跃儿老师著写的《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这本书中,被里面生活化的、真挚的话语所感动,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淡淡的温馨、爱,让你不由自主的去读、去看,一个又一个生动真实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让你欲罢不能、沉浸之中。
在这本书中可以看出李老师是一个具有爱心的作者,她是用心去感受生活,用情去滋养生活、用爱去升华生活的好老师。她不仅精通教育,而且是个讲故事的高手。书中列举的在教育过程及生活当中,不同的实例:生动有趣的解读孩子内心世界的声音和叙述、分析、客观地评价教育者的各种状态,深深地把我吸引进去。或许我们从来都没想过“孩子在我们身边幸福吗?”这个问题。书中的字字句句、真真切切地拨动了我的心弦。
精彩分享
1.如果家长不懂什么是创造力,不会欣赏艺术,那么当孩子进行创造的时候就无法识别出来。比如只会按照画的像不像为标准,而把孩子富有创造力的画画视为差作!
2.哭是一种诉求,孩子哭的时候家长应该倾听,哭完了再来解决问题。

3.我们说过“在错误中成长”,无论是孩子还是成人,他们的认知过程都是由低向高发展的,所谓“错误”,其实是由低向高、通向正确的必由之路。优秀的教师允许孩子失败。再说,这只是你认为的失败,是不是孩子的失败呢?认知的过程没有失败的概念,只有一次又一次尝试,教师的作用在于在孩子一次又一次的尝试中你给他提供恰当的帮助,使孩子提升。
4.孩子的小脑瓜里的不满要强烈得多,尤其是精神。永远让他停在低层次他就会因为不能得到持续的满足,就会对所学的东西产生厌烦情绪,老师、家长所有的努力全都白费了。而要让观察、想像、创造心灵感受的捕捉等等上升层次,关键就在于欣赏能力的提高。所以,从孩子4岁开始,我就已经着手欣赏能力的培养了。
5.欣赏能力的培养最好的办法是从故事进入,因为孩子最爱听故事你讲大师的故事,大师一般都有非常有意思的经历和人格的魅力,很能感染人、打动人。孩子一旦被感染、被打动,就会对这位大师产生浓厚的兴趣,就想与他亲近。
读后体会
一、“鞋”合适不合适,只有“脚”知道
李跃儿老师认为了解孩子是教育孩子的基础。“孩子是脚,教育方法是鞋,教育者是造鞋人。造鞋人只有在充分了解脚的大小、形状,脚的需要及感受的前提下,才能够制造出合脚的鞋子;同样,教育者只有在研究了孩子的心理路程、精神世界以及成长机制的前提下,才能设计出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法。”还给孩子本应有的幸福,呵护与珍爱幸福童年,我们也知道是教育的根本职责,但急功近利的教育方式,缺乏尝试的教育方法带给我们观念与现实强烈的冲击。在教学中,我们往往更注重的是孩子的分数成绩,而忽视孩子们的心灵成长。片面的应试教育,使我们不愿给孩子犯错的机会。要深知,孩子就是在错误中成长啊!我们却总是在斥责声中磨尽孩子们的学习热情。
翻阅时,我不禁萌生了丝丝酸楚和歉意,因为正是孩子的父母,以及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在剥夺着孩子的幸福,那些扭曲的教育观念、错误的教育方法使得我们的孩子开始变得不再幸福,取而代之的是无助、恐惧、孤独、愤怒。这绝不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状态!
那么,家长也好,老师也罢,我们似乎都应该重新审视一下我们的教育观念和行为。给予孩子幸福这是我们共同的愿望,但必须要清楚“幸福的根源”,这绝非是孩子要什么就满足什么。引用周弘老师的一句话,我们只有“用心赏识孩子,走进孩子的世界”,才能真正给予孩子幸福。
二、“愚昧之爱”与“智慧之爱”
李跃儿老师提到教育与爱育的区别,其实是也就是“上帝之爱”与“天使之爱”的区别,你是要居高临下地从成人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出发来爱孩子呢,还是从孩子的需求来爱孩子?这也是愚昧之爱与智慧之爱的区别。然而智慧之爱绝非易事——它不仅应有高屋建瓴的理论,也应有潜移默化的实践。李跃儿的可贵也在于她不仅能从自己失败的教育经验中借鉴反思,还能以宏大的目光和心胸,向历史的先行者学习,面对社会问题,切实构建和实施针对中国现行教育弊端和适于中国教育现状的方式方法。
李跃儿老师感叹在她的教育中心培训合格的教师成功比率仅为60:1。是的,当我们从孩子的幸福“非予即夺”的角度来考查教师是否“合格”,无疑不是一张教师资格证就能通过的。李跃儿说,“做一个合格的教师,光有爱心是不够的,光有热情是不够的,能够寓教于乐也不够,有很高的文化素养、很高的悟性、平等的观念以及对于教育有非常到位的理解还是不够。最重要的是掌握一种手段,一种具体的操作方式,要使孩子能把知识化为智慧、把品格渗进心灵才行。否则,你只是喊口号。古人讲,说得一尺不如行得一寸,就是这个道理。”也许教改之难也就难在这里。李跃儿敢讲这个话,也在不断寻找和切实运用着这种“手段”,这种“具体的操作方式”……当你手握此书,细听她讲故事,你就有机会了解她是如何理事圆融地把幸福与快乐、知识与能力同时赋予孩子们的,不仅是当下,或许还将延续到他们的未来……。
教育之路永无止境,于每个人,于教育事业本身都是如此;而中国教育尤其需要这样有益的探索,不仅需要一大批有爱心有智慧的践行者,还需要在社会上营造这样一种氛围:教育绝不单单是教育工作者和教师的事,也是家长和每一个成人的事;不单单是儿童需要教育,成年人也需要或这样或那样的教育;因为教育是爱,是智慧,是通往幸福的必由之路。
三、育人先育己
习总书记提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俗话说,做事先做人,不成才要成人。这就是讲“德”的重要性。在传统的“德智体美劳”标准中,德是指“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但我更愿意把“德”理解为美好的品质,是做人、做事、生活的根基。可是,美好的品质有那么多,什么是最基本的?我认为是热爱生命。
热爱生命的孩子,才能有一双发现的眼睛,像探宝一般发掘到这个世界中的美好:身处大自然时,能感受到自然的魅力,即使是一株野草一朵野花,也不忽视他们的美;能轻易发现周围人的优点,即使遇到再坏的事情,也能发现别人不易察觉的机会。热爱生命的孩子,知道什么是美的,自然知道什么是丑的,在漫长的成长道路中才能不迷失方向。热爱生命的孩子,才不舍得随意糟蹋自己的生命:双城记读后感,喜欢将短暂的生命染上绚烂的色彩,所以会不断尝试各种有趣的事情,最终会专注于自己的兴趣所致。热爱生命的孩子,内心是温暖的善良的,对弱小会有悲悯,对残暴会充满愤怒,对自己给别人造成的伤害常常心存愧疚。
所以,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热爱生命,即使他将来没有什么特别大的成就,即使他将来遇到很多挫折和困难,他也不会扭曲成一个对社会有危害的人。热爱生命的孩子,将来才有可能成为人格完整的人。
因此,我现在要做的,不是纠结于那种教育方式,而是让自己真正认同“热爱生命”这个价值观,用行动让自己成为一个“热爱生命”的人。当孩子有一个“热爱生命”的妈妈、爸爸和老师,耳濡目染之后,才有可能能成为一个我所期望的“热爱生命的人”。这就是育己才能育人。
合上这本书,我反思自己十几年的教育生涯:“以教育者智慧的,而不是愚昧的爱来爱孩子,同时要孩子学会爱,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爱所有人、爱所有美好的东西,保护孩子懵懂的心,让他们有一个温暖的港湾。”今天,我们应该敞开心扉大声呼喊:“把幸福还给孩子!”原创:章珊珊

猜你喜欢

转载自www.cnblogs.com/dushublog/p/99708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