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 | 学以致用

 

 
有效生产力 
学习按目的可以分为:
  • 求“道”,通过学习、实践获得指导学习、工作、生活的“三观”(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当行事规则经年累月地被实践和使用,也就成了我们自身的一部分,e.g. 看社会学、哲学是想了解这个世界,以及发现自己在这个世界的位置;
  • 求“术”,我们观察、思考、表达、创造——这些都是技能,技能是我们和这个世界互动的方式。
无论求道还是求术,都是为了获得有效生产力——在一定时期内可以创造价值的生产力。
 
任务导向学习
研究生时,我把流行的数据分析软件都学习了一遍(大概7、8个),后来发现工作中只有2、3个软件最常用,其他软件则因为长时间不用忘得差不多了——事后才意识到自己当初并没有清晰的目标,仅仅是“为了学而学”,学习时带来的“获得感”迷惑了我,而这种“获得感”并不能给我带来有效的生产力。
没有目标的学习不仅浪费时间,而且还有一定的风险——当你投入大量的时间到“自认为的有效学习”时而不自知时。
要避开“目标错乱”的陷阱,“任务导向”是解决方法之一。
什么是任务导向学习?就是从学习、生活、工作遇到的实际问题出发,以解决问题为目标而去学习。
e.g. 朋友老闫在德国留学,因不堪“异国美食”对身体和心灵造成伤害,不得不自己动手做饭,结果厨艺大涨,还常被德国的朋友们“强征”去做饭——要赢得他人欣赏,除了靠颜值,还可以靠厨艺。
 
刻意练习
如果一个人重复一个动作10000次,Ta的技能会提高吗?
不一定!
如果我只是抄写一段文字,哪怕抄10000遍,也很难提高我的写作水平。
格拉德威尔在《异类》提到了“一万小时定律”,即一万个小时的努力训练可以造就一个大师。很多人都把“一万个小时”当作成为大师的前提条件,时间并不一定是最重要的,方法也很重要,1的365次方还是1,但是1.01的365次方就是38,使用正确且高效的方法,哪怕是每天有1%的提高,日积月累下来,也会产生巨大的差距,在成为大师的道路上,不是每个人都需要10000个小时那么长的时间,方法得当,高人指引,兴许2000个小时就足够了。
精进的方法之一是刻意练习——设定一个一个的小目标,放缓坡度,不断往上爬,坚持下去,就会达到令自己都惊讶的高度。
 
刻意练习要做到两点:
1.明确目标
明确目标需要知道自己通过学习会获得什么、在知识和技能上达到什么样的水平——好比游戏里面英雄有等级一样,一个领域也可以分为新手、菜鸟、老鸟、小牛、大牛、大神——要明确达到的目标级别,以及清楚了解该级别都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和能力(以便衡量是否达到目标)。
定目标要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要能“跳一跳,够得着”,把大目标拆解成一个一个的小目标。设定小目标的好处是,一方面能避免我们直接面对大目标是的焦虑和压力,另一方面,实现每一个小目标的周期会比较短,及时地获得反馈也能增强信心。
确定目标后,就要下定决心,一步一步去实现,可以走得很慢,但是不能不走,因为一旦停下来,你当时的位置很可能就是你最远抵达的地方。
 
2.及时反馈
如何衡量今天比昨天进步?如何衡量达到目标?
首先,需要建立有效的反馈途径和检验方法,e.g. 考试成绩可以反映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练腹肌时每天拍照记录一点点的进步,女生们会买体重计,并经常会为自己的体重减轻了0.1千克而欣喜万分。
检验学习效果,不得不提“费曼技巧”——把学到的知识重新用自己的语言说给另一个人听,如果对方能理解,那就说明自己真正掌握了这个知识——通过“以教为学”的方式,一面“输入”,一面“输出”,不但可以及时检验学习效果,还能通过他人的反馈获得改善意见或者鼓励。
e.g. 朋友Sim,从2015年开始,一边学数据分析一边写微信公众号,持续不断,目前公众号已经有6000+关注人数【Sim的公众号是“每天进步一点点2015”,对数据分析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支持】。
 
其次,要及时给自己奖励,培养信心,把自己的成果展示出来,不要介意是不是“高大上”或者blingbling的东西(要学会欣赏自己的作品),当做出点小成果时要及时奖励自己(物质上或精神上的都行),毕竟实现了一个小目标,又离大目标近了一步。
 
现在看到自己公众号每天新增的关注人数、阅读数、点赞数,我会倍感鼓励,坚持工作日推送文章也是出于“刻意练习”——训练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写作能力。写下来的东西如果能对读者有所启发,能对读者的人生带来些许改善,则是我莫大的荣幸。
 
附:学软件的感悟
我们常常为自己没有选择时而懊恼,却往往忽视选择多的时候也会浪费精力
 

猜你喜欢

转载自www.cnblogs.com/dataxon/p/125269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