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控模型—WOE与IV指标的深入理解应用》

风控模型—WOE与IV指标的深入理解应用

风控业务背景

在评分卡建模流程中,WOE(Weight of Evidence)常用于特征变换,IV(Information Value)则用来衡量特征的预测能力。风控建模同学可能都很熟悉这两者的应用,但我们仍然可能疑惑诸如“如何调整WOE分箱?“、“WOE与LR之间的关系?”这些问题。

很多文章都已经讨论过这一命题,本文吸取归纳了前人的优秀成果,以期对WOE和IV给出一套相对完整的理论解释。主要创新点在于:

  1. 用图表可视化展示WOE和IV指标的计算过程和业务含义,适用于快速入门实践的读者。
  2. 从信息论、贝叶斯理论角度来阐述其中蕴含的数学原理,适用于希望加深理解的读者。
目录
Part 1. WOE和IV的应用价值
Part 2. WOE和IV的计算步骤
Part 3. WOE定义的初步猜想
Part 4. 从贝叶斯角度理解WOE
Part 5. WOE与评分卡的渊源
Part 6. 从相对熵角度理解IV
致谢
版权声明
参考资料

Part 1. WOE和IV的应用价值

WOE(Weight of Evidence)叫做证据权重,大家可以思考下为什么会取这个名字?

那么WOE在业务中常有哪些应用呢?

  1. 处理缺失值:当数据源没有100%覆盖时,那就会存在缺失值,此时可以把null单独作为一个分箱。这点在分数据源建模时非常有用,可以有效将覆盖率哪怕只有20%的数据源利用起来。
  2. 处理异常值:当数据中存在离群点时,可以把其通过分箱离散化处理,从而提高变量的鲁棒性(抗干扰能力)。例如,age若出现200这种异常值,可分入“age > 60”这个分箱里,排除影响。
  3. 业务解释性:我们习惯于线性判断变量的作用,当x越来越大,y就越来越大。但实际x与y之间经常存在着非线性关系,此时可经过WOE变换。

IV(Information Value)是与WOE密切相关的一个指标,常用来评估变量的预测能力。因而可用来快速筛选变量。在应用实践中,其评价标准如下:

在此引用一段话来说明两者的区别和联系:

1. WOE describ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 predictive variable and a binary target variable.
2. IV measures the strength of that relationship.

Part 2. WOE和IV的计算步骤

在定性认识到WOE和IV的应用价值后,我们就慢慢揭开其面纱,从理性角度进行分析。通常其公式定义如下:

[公式]

而IV的计算公式定义如下,其可认为是WOE的加权和。为什么会定义成这样?

[公式]

为帮助大家理解,现以具体数据介绍WOE和IV的计算步骤,如图1所示。

  • step 1. 对于连续型变量,进行分箱(binning),可以选择等频、等距,或者自定义间隔;对于离散型变量,如果分箱太多,则进行分箱合并。
  • step 2. 统计每个分箱里的好人数(bin_goods)和坏人数(bin_bads)。
  • step 3. 分别除以总的好人数(total_goods)和坏人数(total_bads),得到每个分箱内的边际好人占比(margin_good_rate)和边际坏人占比(margin_bad_rate)。
  • step 4. 计算每个分箱里的 [公式]
  • step 5. 检查每个分箱(除null分箱外)里woe值是否满足单调性,若不满足,返回step1。注意⚠️:null分箱由于有明确的业务解释,因此不需要考虑满足单调性。
  • step 6. 计算每个分箱里的IV,最终求和,即得到最终的IV。
    备注:好人 = 正常用户,坏人 = 逾期用户
图 1 - WOE和IV计算

另外还需要注意什么呢?

  1. 分箱时需要注意样本量充足,保证统计意义。
  2. 若相邻分箱的WOE值相同,则将其合并为一个分箱。
  3. 当一个分箱内只有好人或坏人时,可对WOE公式进行修正如下:

[公式]

在实践中,我们还需跨数据集检验WOE分箱的单调性。如果在训练集上保持单调,但在验证集和测试集上发生翻转而不单调,那么说明分箱并不合理,需要再次调整。下图是合理的WOE曲线变化示例。

图 2 - 左为训练集WOE曲线,右为测试集WOE曲线(都单调)

这里提前给大家留下问题:为什么要保持WOE曲线要保持单调性?在某些情况下是不是可以不满足单调性?是不是线性就更好?WOE曲线的斜率是否越陡越好?

Part 3. WOE定义的初步猜想

为了搞清楚为什么WOE公式是如此定义的,我们尝试对其进行各种变换。

[公式]

WOE = ln (第i个分箱的坏人数 / 总坏人数) - ln (第i个分箱的好人数 / 总好人数)

此时可以理解为:每个分箱里的坏人分布相对于好人分布之间的差异性。

我们对公式再变换为:

[公式]

WOE = ln (第i个分箱的坏人数 / 第i个分箱的好人数) - ln (总坏人数 / 总好人数)

此时可以理解为:每个分箱里的坏好比(Odds)相对于总体的坏好比之间的差异性。

但是,为什么要再套一个对数ln?

之前看到一种解释是为了进行平滑处理。那么为什么不引入拉普拉斯平滑,也就是在分子分母中都加上一个数?如果加上1,那么公式推导如下:

[公式]

此时含义是:总体good_rate相对于分箱内good_rate的倍数。

其实发现这种形式会更符合我们的直觉。因此,“取对数是为了平滑处理”——这种解释无法说服我们。

同时,我们又会疑惑为什么不把WOE定义为:

[公式]

因此,我们发现无法通过常规思维去理解这一切,于是开始去寻找新的工具。

Part 4. 从贝叶斯角度理解WOE

贝叶斯理论认为我们认知世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我们有一个主观的先验认知,进而不断通过观测数据来修正先验认知,得到后验认知。随着这个过程不断迭代,我们对世界的认识也就越来越完善。其中,从观测数据中提取信息来支撑我们的原始假设就是WOE。

在信贷风控中,识别好人和坏人也是同样的道理。我们根据历史样本数据形成一个先验认知:

[公式]

当Odds小于1时,预测为Good的概率更高,此时我们认为一般情况下都是好人。但实际中样本会受到各种因素(自变量)影响而导致变坏。

因此,我们就开始搜集样本的各种特征,希望这些证据能帮助我们对这个样本全貌有更为全面的理解,进而修正我们的先验认识。这个过程用公式可以表达如下。提示:留意两侧为什么会取自然对数ln,而不是log?

[公式]

其中, [公式] 表示后验项; [公式] 表示根据观测数据更新信息,即WOE; [公式] 表示先验项。

如果搜集到的数据与先验认知的差距不大,我们就认为这个数据中得到的证据价值不大,反之则认为带来的信息越多。因此,WOE用以衡量对先验认识修正的增量,这就是WOE被取名为“证据权重”的原因

Part 5. WOE与评分卡模型的渊源

评分卡模型基于假设“历史样本和未来样本服从同一总体分布”,故而才能从历史样本中归纳出数理统计规律来预测未来样本的表现。评分卡通常采用逻辑回归(Logistics Regression)进行建模,其原因有很多,比如可解释性、简单模型、小样本学习等等。

小样本学习

我们从“数据->信息->知识->决策”框架来解释完整的流程。

  • step 1. 从不同信道里获取了观测数据(Data),并从中提取了特征X。
  • step2. 此时发现各渠道采集的信息并不在一个尺度上,无法融合。因此,我们通过WOE变换对信息进行处理,将其对标到统一尺度上。
  • step3. LR模型对不同信息采用不同权重(weight)进行加权融合,并通过sigmoid函数映射为0~1的概率。
  • step4. 基于LR模型的输出结果,人工进行决策,判定好人还是坏人。
图 3 - LR模型

初识WOE是在评分卡模型中,当时仍不懂它们之间的关系。我们可能会疑惑,WOE是在建立评分卡理论时应运而生,还是属于一种通用的信息变换方法?

为了简化处理,我们只考虑一个自变量 [公式] ,那么评分卡模型的形式为:

[公式]

我们可以观察到WOE公式与LR左边部分是如此相似。回到贝叶斯角度解释WOE时留下的提示——两侧为什么会取自然对数ln,而不是log?

在评分卡模型中我们就得到了一种可能的解释,主要是为了适配于LR模型。

接下来解释WOE曲线需要保持单调性的意义。

首先,引入Odds(几率)概念:

[公式] ,P为预测为1的概率。Odds越大,代表预测为1的概率越高。

然后我们把相邻两个分箱的WOE值相减。

[公式]

在上述等式中,权重w可以认为是常数,因此我们会发现:

  1. 分子和分母的变化趋势一致,当WOE单调递增时,分子中ln(odds)也是单调变化,由此P(Y=Bad)也是单调变化。
  2. 当分母变化越大时,分子也会变化越大,宏观表现就是WOE曲线越陡。此时,好人与坏人的区分将会越明显。

Part 6. 从相对熵角度理解IV

在《稳定性评估指标深入理解应用》一文里,我们从相对熵(KL散度)角度理解了PSI的数学原理。

我们会留意到下面三者好像都和“信息”有关系,那这三者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呢?

信息熵(Shannon entropy)、相对熵(relative entropy)、 信息量(Information Value)

因此,我们把PSI、IV的计算公式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希望能观察出一些线索。

[公式]

我们会发现两者形式上是完全一致的,这主要是因为它们背后的支撑理论都是相对熵。我们可以归纳为:

1. PSI衡量预期分布和实际分布之间的差异性,IV把这两个分布具体化为好人分布和坏人分布。IV指标是在从信息熵上比较好人分布和坏人分布之间的差异性。
图 4 - 好人与坏人分布对比
2. PSI和IV在取值范围与业务含义的对应上也是存在统一性,只是应用场景不同——PSI用以判断变量稳定性,IV用以判断变量预测能力。
图 5 - PSI和iV指标的含义对比

猜你喜欢

转载自www.cnblogs.com/cx2016/p/12813556.html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