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park图计算的社会网络分析系统

1系统相关技术

1.1通用并行框架 Spark

Spark 是由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AMP 实验室所开源的类 Hadoop MapReduce 的通用并行框架,Spark 拥有 Hadoop MapReduce 所具有的优点;但不同于 MapReduce 的是 Job 中间输出结果可以保存在内存中,从而不再需要读写 HDFS, 因此 Spark 能更好地适用于数据挖掘与机器学习等需要迭代的MapReduce 的算法。

Spark 是一种与 Hadoop 相似的开源集群计算环境,但是两者之间还存在一些不同之处,这些有用的不同之处使 Spark 在某些工作负载方面表现得更加优越,换句话说,Spark 启用了内存分布数据集,除了能够提供交互式查询外,它还可以优化迭代工作负载。

Spark 是在 Scala 语言中实现的,它将 Scala 用作其应用程序框架。与Hadoop 不同,Spark 和 Scala 能够紧密集成,其中的 Scala 可以像操作本地集合对象一样轻松地操作分布式数据集。

尽管创建 Spark 是为了支持分布式数据集上的迭代作业,但是实际上它是对 Hadoop 的补充,可以在 Hadoop 文件系统中并行运行,通过名为 Mesos 的第三方集群框架可以支持此行为。

RDD(Resilient Distributed Datasets),弹性分布式数据集,是分布式内存的一个抽象概念,RDD 提供了一种高度受限的共享内存模型,即 RDD 是只读的记录分区的集合,只能通过对其他 RDD 执行确定的转换操作(如 map、join 和 group by)而创建,然而这些限制使得实现容错的开销很低。对开发者而言,RDD 可以看作是 Spark 的一个对象,它本身运行于内存中,如读文件是一个 RDD,对文件计算是一个 RDD,结果集也是一个 RDD ,不同的分片、数据之间的依赖、key-value 类型的 map 数据都可以看做 RDD。

1.2图计算框架 GraphX

Spark GraphX 是一个分布式图处理框架,Spark GraphX 基于 Spark 平台提供对图计算和图挖掘简洁易用的而丰富多彩的接口,极大的方便了大家对分布式图处理的需求。

众所周知,社交网络中人与人之间有很多关系链,例如 Twitter、Facebook、微博和微信等,这些都是大数据产生的地方都需要图计算,现在的图处理基本都是分布式的图处理,而并非单机处理。Spark GraphX 由于底层是基于 Spark 来处理的,所以天然就是一个分布式的图处理系统。

图的分布式或者并行处理其实是把图拆分成很多的子图,然后分别对这些子图进行计算,计算的时候可以分别迭代进行分阶段的计算,即对图进行并行计算。

1.3动态图形组件 GraphStream

GraphStream 是一个 Java 类库,用于管理动态图形。它由一个面向对象的 API 组成,能够以简便、快速的方式在一张图形中添加边缘和节点,并让它们进行演变[15]。

1.4函数式编程语言 Scala

Scala 是一门多范式的编程语言,一种类似 java 的编程语言,设计初衷是实现可伸缩的语言,并集成命令式编程、面向对象编程和函数式编程的各种特性。Scala 有几项关键特性表明了它的面向对象的本质。例如,Scala 中的每个值都是一个对象,包括基本数据类型(即布尔值、数字等)在内,连函数也是对象。另外,类可以被子类化,而且 Scala 还提供了基于 mixin 的组合(mixin-based com position)。

与只支持单继承的语言相比,Scala 具有更广泛意义上的类重用。Scala 允许定义新类的时候重用“一个类中新增的成员定义(即相较于其父类的差异之处)”, Scala 称之为 mixin 类组合。

Scala 还包含了若干函数式语言的关键概念,包括高阶函数(Higher-Order Function)、局部套用(Currying)、嵌套函数(Nested Function)、序列解读(Se quence Comprehensions)等等。

Scala 是静态类型的,这就允许它提供泛型类、内部类、甚至多态方法(Po lymorphic Method)。另外值得一提的是,Scala 被特意设计成能够与 Java 和.NE T 互操作。Scala 当前版本还不能在.NET 上运行,但按照计划将来可以在.NET 上运行。

Scala 可以与 Java 互操作。它用 scalac 这个编译器把源文件编译成 Java 的 cl ass 文件(即在 JVM 上运行的字节码)。你可以从 Scala 中调用所有的 Java 类库, 也同样可以从 Java 应用程序中调用 Scala 的代码。用 David Rupp 的话来说,它也可以访问现存的数之不尽的 Java 类库,这让 Java 类库迁移到 Scala 变得更加容易。

2系统功能性需求分析

前两章中,介绍了系统的背景,并介绍了开发中使用的关键技术。本章将描述系统的需求,基于这些需求,系统设计和实现才得以开展。

2.1系统功能模块

系统功能模块如图 3- 1 所示,整个系统分为三大功能块,分别是:图构建模块,可视化模块和顶点分析模块。在顶点分析模块中,用户可以进行顶点重要程度分析、顶点分组(聚类)、顶点邻居计算、顶点到顶点路径计算等多角度的分析。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2系统用例描述

图构建的用例描述如下表所示:

3-1 构建图用例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图计算对象可视化的用例描述如下表所示:

3-2 图计算对象可视化用例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图的可视化对象局部标记的用例描述如下表所示:

3-3 图的可视化对象局部标记用例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3-4 顶点重要程度分析用例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顶点分组的用例描述如下表所示:

3-5 顶点分组用例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3-6 顶点 n 层邻居计算用例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3-7 顶点到顶点路径计算用例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3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是系统的需求分析,通过系统功能总图和用例描述相结合的形式, 介绍项目的图构建模块、可视化模块、顶点分析模块的功能需求。

3系统概要设计

论文在第二章中介绍了系统的架构设计,在第三章中详细介绍了系统的功能需求,本章将介绍系统关键的类结构和主要的功能函数。

3.1系统架构

首先,由于现实的数据往往不是直接以图形式呈现的,需要进行数据的清洗、提取,并转换为能为 GraphX 图计算引擎操作的数据,因此有必要在大规模图数据挖掘平台中包含非图数据的计算处理能力;其次,一个平台能够完成对图数据和非图数据的挖掘任务,有助于节约集群资源,简化平台管理;最后,采用两种并行计算框架分别完成图数据计算和非图数据计算需要开发人员了解两种程序的设计模式,影响系统的二次开发能力。 因此,本文提出采用 Spark 并行计算框架作为系统的非图数据处理引擎,采用 Spark 的图计算接口 GraphX 作为系统的图数据计算引擎,解决上述问题。系统的架构如图 4-1 所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图 3-1 系统架构图

本文系统整体架构包含:提供数据导入、预处理的 Spark 平台层,提供图计算接口的图计算引擎层,提供个性化图数据分析能力的算子层,提供分析结果图形化展示的可视化层。

系统的一个重要可拓展性在于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新需求往算子层添加自定义的算子来满足自己的分析需求。

3.2类设计

整个系统的分析和演示分别基于图计算对象 Graph 和可视化图对象GraphStream 两个类,Graph 类由图计算框架 GraphX 提供,类 GraphStream 是动态图形组件 GraphStream 自带的可视化图对象类。

本文在第三方框架的基础上,合理应用各种设计模式[16]来设计系统,减轻各子系统之间的耦合,便于系统未来的扩展和维护。

3.2.1算子子系统

对于算子层,本文使用“外观模式”进行设计,将算子层和图构建层、可视化层相分离,如图 4-2 所示。本文为算子子系统开发一个外观 Analysis 类,对外提供一个简单的接口,减轻各层之间的耦合。Analysis 中的 analysis 方法可以对不同的算子进行组合,来满足特定的分析要求。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图 3-3 可视化对象构建子系统

3.2.2可视化对象构建

对一张图进行可视化时往往需要对它的各种属性标签(顶点名称、顶点 ID、边的名称等)进行组合显示,本文使用“建造者模式”将可视化图对象 GraphStream 的构建和表示分离,使得同样的构建步骤可以创建不同的表示,如图 4-3。类Director 作为子系统对外的交互接口, 用户只需指定具体的建造器, 如CD_GSBuilder 就可以得到相应的可视化对象,而具体的建造过程和细节无需知道。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图 3-3 可视化对象构建子系统

策略模式是定义一系列算法的方法,从概念上来看,所有这些算法完成的都是相同的工作,只是实现不同,它可以以相同的方式调用所有的算法,减少各种算法类之间的耦合。由于不同的分析结果需要在可视化图对象上用不同的着色效果来显示, 本文使用策略模式来设计顶点的着色功能 : 在抽象类GraphStreamBuilder 中定义了该算法的接口——setColor()函数,在具体实现类

(CD_GSBuilder 等)中给出了 setColor 的不同的具体的实现。

3.2.3分析演示子系统

本文使用模板方法定义了分析演示的算法骨架:构建 Graph、显示 Graph、分析 Graph、显示新的 Graph,将一些步骤的具体实现延迟到子类中。模板方法使得子类可以不改变一个算法的结构即可重新定义该算法的某些特定步骤,如analysis() 和 displayGraph() , 并 且 通 过 把 不 变 的 行 为 createGraph() 、displayInitGraph()搬移到超类 Template,去除子类中的重复代码。分析演示子系统类图如图 3-4 所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图 3-4 分析演示子系统

3.3功能函数设计

本小节讨论系统核心功能函数的概要设计。

3.3.1图构建

1、createGraph

【函数原型】

def createGraph(vertexFilePath:String, edgeFilePath:String):Graph[VD,ED]

【功能】给定文本文件数据,构建图计算对象

【参数说明】

1)vertexFilePath 顶点文件路径

2)edgeFilePath 边文件路径

【返回值说明】一个图计算对象

【技术方案】先将文本数据读取为 RDD,再将 RDD 转化为 Graph。

3.3.2整体分析

1、sortByImportance

【函数原型】

def sortByImportance(graph:Graph[VD,ED], tol:Double = 0.0001) : Array[(Verte xId,VD)]

def sortByImportance(graph:Graph[VD,ED], tol:Double = 0.0001, num:Int) : Arr ay[(VertexId,VD)]

【功能】把所有的顶点按照重要程度的降序排序,重要程度由 PageRank 的大小决定,并打印和返回指定数量的顶点信息。

【参数说明】

1)graph 需要做顶点重要程度排序的图计算对象

2)tol PageRank 算法的容错度,默认是 0.0001

3)num 返回值中包含顶点的数量

【返回值说明】返回的是一个按照重要程度排序的点的 array

【技术方案】调用 util 包中的 PageRank 类中的 run 函数得到一个 Graph,每个点的值都是它的 PageRank 值。再由这个 Graph 得到 vertexRDD,把 vertexRDD 转化为相应的 Array[(VertexId,Double)],最后对这个 Array 进行排序。

2、vertexesCluster

【函数原型】

def vertexesCluster(graph:Graph[Person,Link], num:Int) : (Graph[VertexId,Link], Array[(VertexId,Long)])

【功能】利用半监督的聚类算法——标签传播算法对一个图的顶点做聚类,输出不同标签对应的顶点数量和每个顶点对应的标签。

【参数说明】

1)graph 需要做顶点聚类的图

2)num 算法的迭代次数

【返回值说明】二元组:以顶点最后的标签为顶点属性的 Graph 和统计不同标签对应的顶点数量的 Array。

【技术方案】具体使用常用的社区发现算法 LPA 来进行聚类,先得到一个以顶点最后的标签为顶点属性的Graph,再根据这个 Graph 统计标签对应的顶点数量。

3.3.3局部分析

1、subgraphWithVertexes

【函数原型】

def subgraphWithVertexes( graph:Graph[Person,Link], set:Set[Long] ) : Graph[Pe rson,Link]

【功能】使用指定的顶点从原图中抠取出一张子图

【参数说明】

1)graph 需要操作的图,指定的点所在的图

2)set 包含指定顶点 ID 的集合

【返回值说明】返回指定点集构成的子图

【技术方案】调用 subgraph 操作进行过滤

2、nLayerNetwork

【函数原型】

def nLayerNetwork(graph:Graph[Person,Link], n:Int, srcId:Long): Graph[Person,Li nk]

【功能】从原图中取出从指定顶点发散出的 n 层网络,指定点属于第 0 层。

【参数说明】

1)graph 需要操作的图,指定的点所在的图

2)n 网络的层数

3)srcId 指定顶点的 ID

【返回值说明】返回指定点集构成的子图

【技术方案】 循环调用 GraphX 内置的 collectNeighborId 接口进行迭代计算,得到 n 层网络的顶点集,再调用 subgraphWithVertexes 从原图中过滤出子图。

4.3.4可视化

1、displayGraph

【函数原型】

def displayGraph(graph:Graph[Person,Link],name:String):SingleGraph

【功能】根据图计算对象生成一个可视化对象,并在图形界面中显示

【参数说明】

1)graph 需要操作的图计算对象

2)name 可视化对象的命名

【返回值说明】返回可视化对象

【技术方案】 图计算对象的边和顶点一一转化为可视化对象的边和顶点,最后显示。

2、subgraphMark

【函数原型】

def subgraphMark(graphStream:SingleGraph,subgraph:Graph[Person,Link])

【功能】在可视化对象上标记一个子图,用不同的样式显示

【参数说明】

1)graphStream 被标记的原图的可视化对象

2)subgraph 子图对应的图计算对象

【返回值说明】返回可视化对象

【技术方案】一一查找子图的顶点和边在原图中的对应对象,并修改样式。

3.4本章小结

本章使用各种设计模式来进行类设计,减轻各子系统之间的耦合,便于系统未来的扩展和维护,并对核心的功能函数给出了宏观设计。

4系统设计与实现

上一章介绍了系统的概要设计,本章在上一章的基础上针对图构建、可视化、整体分析和局部分析四个模块进一步介绍系统的详细设计和实现。

4.1图构建模块

本模块意在将文本数据转化为可以被GraphX 图计算引擎所直接接受的分析单元 Graph,该过程分两步走:先将文本数据转化为 Spark 平台能够接收的数据格式 RDD;再用 RDD 构造生成 Graph。

文本数据的格式如表格 4-1、4-2 所示:

表格 4-1 顶点文本数据格式

顶点 ID 属性 1 属性 2 属性 n

表格 4-2 边文本数据格式

边的 ID 属性 1 属性 2 属性 n

在本功能的实现中,主要涉及对文本字符串的读取和切割,以及对切割后的数据的一系列转化。流程如图 4-1 所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图 4-1 构建图流程图

首先系统读取文件系统中的文本文件,每个文件读取为一个数组,文件的每一行以字符串的形式存储为数组的一个元素。然后对每个字符串进行切割产生若干元素,第一个元素作为 ID,之后的每个元素进行相应的类型转化赋值给对应实体类的属性成员。这里的实体相当于顶点(或边)的属性,与顶点(或边)的ID 共同构成顶点(或边)。最后顶点的集合和边的集合构造成为一个图。部分重要代码如下图所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4.2可视化模块

本模块利用第三方工具包 GraphStream 对图进行可视化展示,本小节将讲解展示一个可视化图对象的核心步骤。

在 GraphStream 中,所有的可视化对象均继承自 Graph 这个类,为了避免和GraphX 中的已有的 Graph 类的类名冲突,首先将 GraphStream 中的 Graph 重命名为 GraphStream,代码如下所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可视化显示核心代码如下所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4.3整体分析模块

4.3.1顶点重要程度分析

本模块利用 PageRank[17]算法对所有顶点的重要程度进行估值。

PageRank 算法针对于 Web 系统而设计,其基本思想是:指向某页面的链接将增加该页面的 PageRank 值。受该算法启发,可以将社会网络中的节点模拟成Web 中的页面,而将社会网络中的边模拟成 Web 中的超链接[18]。因此,可以采用类似 PageRank 的算法来计算节点的影响力。

GraphX 引擎集成了 PageRank 算子,进行 PageRank 计算并按降序排列的核 心代码如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段代码中,我们调用 GraphX 内置的 PageRank 算法进行计算,并通过的 RDD 的 sortBy 接口进行排序。

该部分进行可视化显示核心代码如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4.3.2顶点分组

本模块利用标签传播算法[19]对图中的所有顶点进行聚类,将相同标签的顶点分为一组。

标签传播算法(LPA)由 Zhu 等人于 2002 年提出[19],它是一种基于图的半监督学习方法,其基本思路是用已标记节点的标签信息去预测未标记节点的标签信息。利用样本间的关系建立关系完全图模型,在完全图中,节点包括已标注和未标注数据,其边表示两个节点的相似度,节点的标签按相似度传递给其他节点。标签数据就像是一个源头,可以对无标签数据进行标注,节点的相似度越大,标签越容易传播。由于该算法简单易实现,算法执行时间短,复杂度低且分类效果好,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并将其广泛地应用到多媒体信息分类、虚拟社区挖掘等领域中。

针对在大规模网络结构中进行聚类时,需要事先知道聚类数目、规模等先验信息,或者聚类算法的计算代价比较大的情况,Raghavan 等人提出了基于标签传播的简单快速算法。在算法中,初始化时每个节点被赋予唯一的数字标签, 在之后的每步中,将所有节点以随机序列排列,根据邻接节点当前出现频率最高的标签依次确定随机序列中节点的标签。如此迭代,在几乎线性的时间内实现了节点聚类。核心代码如下所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本模块使用顶点的 ID 作为它们的初始标签,聚类后在同一组的顶点具有相 同的标签。进行顶点分组的核心代码如下所示,其中 n 是迭代次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该部分的可视化中,用颜色区别不同顶点的组别,采用统一的样式方案, 不同的是 x 的计算方式,x 的计算公式为:x = (label - minID)/ (maxID - minID), 其中 label 是进行迭代后当前顶点的标签,minID 和 maxID 是迭代前的最小标签和最大标签。

4.4局部分析模块

局部分析模块对指定 ID 的顶点进行相关分析。

4.4.1顶点邻居计算

本模块通过反复迭代对给定的顶点求解他的 N 层网络。首先通过 GraphX 引擎提供的 collectNeighborIds 接口计算出每个顶点的一级邻居,然后遍历一级邻居的邻居即可得到二级邻居,以此类推,循环迭代,直到求得第 n 层邻居,在这个过程中,每求得一层邻居都加入到最后的结果集中。为了提高计算效率,系统对重复计算进行了规避,具体算法流程如图 4-2 所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图 4-2 求解 n 层邻居流程图

该模块的可视化部分,用不一样的颜色对计算结果涉及的顶点进行标记。

4.4.2顶点到顶点路径计算

本模块使用深度优先搜索算法计算给定的两个顶点之间的所有简单路径(如果一条路径上的顶点除了起点和终点可以相同外,其它顶点均不相同,则称此路径为一条简单路径)。

该部分深度优先算法的递归函数伪代码如下所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该模块的可视化部分,用不一样的颜色对计算结果涉及的顶点进行标记。

4.5本章小结

本章对系统的图构建、可视化、整体分析、局部分析等模块的具体实现思路和实现方法进行了详细介绍,对于关键的算法和步骤给出了流程图,部分重要代码予以展示。

5 系统测试

本章对系统进行功能性测试,先对基础的图构建功能给出测试,再对四个主要分析模块的分析结果在控制台进行输出,并给出可视化的展示。

5.1测试数据

本文采用的测试数据集是“智器云”(一款大数据可视化分析软件,http://w ww.zqykj.cn/)提供的社会关系网络样例数据。测试数据集包含顶点 69 个,边 84 条。

5.2测试环境

系统测试是在个人笔记本电脑上进行的,系统的测试环境情况如表 5-1 所示。

表格 5-1 系统测试环境说明

参数 配置描述
CPU 2.2 GHz Intel Core i7,4 cores
L2 Cache (per Core) 256 KB
L3 Cache 6 MB
Memory 16 GB 1600 MHz DDR3
硬盘 220 GB
操作系统 OS X EI Captitan Version 10.11.3
集成开发环境 IntelliJ IDEA 15
Spark Stand-alone Model

5.3 图构建和可视化测试

图 5-1 对图构建的可视化结果进行了展示,图中绿色圆点对应人物的实体, 人物旁边的文字标注对应人物的姓名,如 Wang Jie、Wang Feng,紫红色线段用于连接两个人物,表示两个人物有一定强度的联系。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图 5-1 带有人物姓名的图构建可视化结果

系统可以根据需要对顶点或边的属性进行定制化的显示,图 6-2,6-3 中不仅显示了人物的姓名,还分别显示了人物的 ID 和人物的关系。人物的关系有cousin(表亲关系)、partner(合作关系)、schoolmate(同学)等等。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图 5-2 带有人物姓名和 ID的图构建可视化结果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图 5-3 带有人物姓名和关系的图构建可视化结果

5.4分析模块测试

5.4.1顶点重要程度分析

本小节对顶点重要程度分析模块进行了测试,控制台输出结果如图6-4 所示。在每个人的姓名后跟“:”标注了他们的 PageRank 值,颜色越深、越接近红色,该顶点在图中的重要程度越高,反之颜色越浅、越接近于绿色,其重要程度越低。从图 6-5 中可以看出,“Ding Yifan”这个点的重要程度,明显高于其他点。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图 5-4 顶点 PageRank 值输出结果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图 5-5 顶点重要程度可视化结果

5.4.2顶点分组

图 5-6 显示了顶点分组测试的控制台输出结果,输出结果为两栏,左边一栏为顶点的 ID,右边一栏为使用标签传播算法分组后顶点的标签。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图 5-6 顶点分组控制台输出结果

图 5-7 为顶点分组测试的可视化测试结果,其中相同颜色的顶点表示在同一个分组。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图5 -7 顶点分组可视化结果

5.4.3顶点邻居计算

本文计算了人物 Liu Zhengying 的 2 层邻居组(2 层邻居组:节点的邻居和节点的邻居的邻居),如图 6-8 所示,被计算节点用蓝色圆圈标记,结算结果用加深的绿色标记显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图 5-8 节点邻居计算可视化结果

5.4.4顶点到顶点的简单路径

本小节对“顶点到顶点的简单路径”模块的功能进行了测试,图 6-9 显示了ID 为 78000000000008000 的点和 ID 为 96000000000009876 的点之间的所有简单路径,一共是 5 条。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图 5-9 两点间简单路径的输出结果

可视化测试结果如图 5-10 所示,其中用深绿色标记的点是所有简单路径上涉及的点。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图 5-10 简单路径可视化结果

5.5本章小结

本章对系统的测试进行了说明,通过测试数据集以及测试环境的说明,并用图片和表格的方式展示测试的结果,最后对这些测试结果进行分析说明,充分验证了系统功能的正确性。

),如图 6-8 所示,被计算节点用蓝色圆圈标记,结算结果用加深的绿色标记显示。

[外链图片转存中…(img-QvHeM3Vf-1653546143994)]

图 5-8 节点邻居计算可视化结果

5.4.4顶点到顶点的简单路径

本小节对“顶点到顶点的简单路径”模块的功能进行了测试,图 6-9 显示了ID 为 78000000000008000 的点和 ID 为 96000000000009876 的点之间的所有简单路径,一共是 5 条。

[外链图片转存中…(img-0aRXDnkP-1653546143994)]

图 5-9 两点间简单路径的输出结果

可视化测试结果如图 5-10 所示,其中用深绿色标记的点是所有简单路径上涉及的点。

[外链图片转存中…(img-gV3wL7N9-1653546143995)]

图 5-10 简单路径可视化结果

5.5本章小结

本章对系统的测试进行了说明,通过测试数据集以及测试环境的说明,并用图片和表格的方式展示测试的结果,最后对这些测试结果进行分析说明,充分验证了系统功能的正确性。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newlw/article/details/124983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