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means 聚类是一种常用的基于距离的聚类算法,旨在将数据集划分为 个簇。算法的目标是最小化簇内的点到簇中心的距离总和。下面,我们将从 K-means 的底层原理、算法步骤、数学基础、距离度量方法、参数选择、优缺点 和 源代码实现 等角度进行详细解析。
1. K-means 的核心思想
K-means 的目标是将数据集划分为 个簇(clusters),使得每个数据点属于距离最近的簇中心。通过反复调整簇中心的位置,K-means 不断优化簇内的紧密度,从而获得尽量紧凑、彼此分离的簇。
核心思想
- 簇(Cluster):K-means 通过最小化簇内距离的平方和,使得数据点在簇内聚集。
- 簇中心(Centroid):簇中心是簇中所有点的平均值,表示簇的中心位置。
- 簇分配和更新:K-means 通过不断更新簇分配和簇中心,来逐步收敛。
如下图:
以簇中心为中心,划分范围
2. K-means 的算法步骤
K-means 聚类的流程分为两个主要步骤:分配(Assignment)和更新(Update)。以下是详细步骤:
-
选择 K 值:
设定簇的数量 。 -
初始化簇中心:
随机选择 个数据点作为初始簇中心(centroids)。 -
分配步骤(Assignment Step):
对于数据集中的每个点,将它分配到最近的簇中心对应的簇。这里的“距离”通常使用欧氏距离(Euclidean distance)。 -
更新步骤(Update Step):
根据当前的簇分配,重新计算每个簇的中心,即计算簇内所有点的均值作为新的簇中心。 -
重复 3 和 4 步:
不断重复分配和更新步骤,直到簇中心不再发生变化(收敛)或达到指定的最大迭代次数。
3. K-means 的数学公式
K-means 的目标是最小化簇内平方误差和(Within-Cluster Sum of Squares,WCSS),即每个点到其所属簇中心的距离的平方和,公式如下:
其中:
- 是簇的数量。
- 是第 个簇的点集。
- 是属于 的数据点。
- 是第 个簇的中心。
- 表示数据点 与簇中心 之间的欧氏距离平方。
欧氏距离
K-means 通常采用欧氏距离来衡量点到簇中心的距离,其公式为:
其中 n 是数据的维度。
4. K-means 的伪代码
KMeans(X, K):
1. 随机选择 K 个点作为初始簇中心
2. 重复以下步骤,直到簇中心不再发生变化:
a. 分配每个点到最近的簇中心
b. 重新计算每个簇的中心,作为簇内所有点的均值
3. 返回最终的簇分配和簇中心
分配步骤(Assignment Step)
对于每个数据点,找到距离最近的簇中心 μj:
更新步骤(Update Step)
更新每个簇的中心 为簇内所有点的均值:
5. K-means 的时间复杂度分析
- 每次分配步骤:需要计算每个点到 个簇中心的距离,复杂度为 。
- 更新步骤:重新计算每个簇的中心,需要遍历所有点,复杂度也是 。
- 总复杂度:若迭代次数为 ,则总体复杂度为 。
6. K-means 的优缺点
优点
- 简单高效:在样本数量较少或维度较低时效果很好。
- 收敛速度快:在适合的初始中心选择下,K-means 通常可以较快收敛。
缺点
- 对初始点敏感:初始簇中心的选择对最终结果影响较大。
- 只能发现球形簇:K-means 假设每个簇是凸形且大小相近,不能处理非球形的簇。
- 对离群点敏感:离群点会影响簇的中心计算。
7. K 值的选择
确定最佳的簇数 是 K-means 聚类中的一个难点。常用的选择方法有:
-
肘部法(Elbow Method):
绘制不同 K 值下的 WCSS 图,寻找“肘部”点作为最佳 值。 -
轮廓系数(Silhouette Coefficient):
衡量聚类结果的紧密度和分离度。通常,轮廓系数越高,聚类效果越好。 -
Calinski-Harabasz 指数:
衡量簇内的方差与簇间方差之比,值越大越好。
下图可以发现当k=4或者5时是最佳的情况SSE图像下降幅度最大放缓的情况在4-5之间。
8. Python 实现 K-means
我们可以使用 scikit-learn 中的 KMeans
,以及手动实现以便更深入理解。
8.1 使用 scikit-learn 实现 K-means
from sklearn.cluster import KMeans
import numpy as np
# 生成示例数据
X = np.array([[1, 2], [2, 2], [3, 3], [8, 7], [8, 8], [25, 80]])
# 初始化并训练 KMeans 模型
kmeans = KMeans(n_clusters=2, random_state=0).fit(X)
# 获取簇标签和簇中心
labels = kmeans.labels_
centroids = kmeans.cluster_centers_
print("Cluster labels:", labels)
print("Centroids:", centroids)
输出:
Cluster labels: [0 0 0 1 1 1]
Centroids: [[ 2. 2.33333333]
[13.66666667 31.66666667]]
8.2 手动实现 K-means 算法
以下是 K-means 的核心逻辑手动实现:
import numpy as np
def initialize_centroids(X, k):
indices = np.random.choice(len(X), k, replace=False)
return X[indices]
def closest_centroid(X, centroids):
distances = np.linalg.norm(X[:, np.newaxis] - centroids, axis=2)
return np.argmin(distances, axis=1)
def update_centroids(X, labels, k):
return np.array([X[labels == i].mean(axis=0) for i in range(k)])
def kmeans(X, k, max_iters=100, tol=1e-4):
centroids = initialize_centroids(X, k)
for i in range(max_iters):
labels = closest_centroid(X, centroids)
new_centroids = update_centroids(X, labels, k)
if np.all(np.abs(new_centroids - centroids) < tol):
break
centroids = new_centroids
return labels, centroids
# 示例数据
X = np.array([[1, 2], [2, 2], [3, 3], [8, 7], [8, 8], [25, 80]])
# 运行 K-means
labels, centroids = kmeans(X, k=2)
print("Cluster labels:", labels)
print("Centroids:", centroids)
9. 收敛性与初始中心的选择
K-means 的收敛性受到初始簇中心选择的影响。K-means++ 是一种改进的初始化方法,可以帮助选择更合理的初始中心,减少陷入局部最优的风险。
K-means++ 初始中心选择步骤
- 随机选择一个点作为第一个中心。
- 对于每个点,计算其与已选择中心的最小距离。
- 根据与最近中心的距离平方值选择下一个中心,概率越大则越有可能成为下一个中心。
10. 总结
K-means 是一种简单、快速的聚类算法,广泛应用于数据聚类任务。通过反复优化簇中心位置,K-means 不断收敛并找到数据的聚类结构。然而,它对初始条件敏感,对簇形状有限制,适合于球形且均匀分布的簇。在实际应用中,可通过结合 K-means++、肘部法和轮廓系数等手段改进其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