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很简单:Deepseek用“开源+技术革命”打了一场降维打击,而豆包困在了“性价比”的舒适区里。
2025年春节期间,AI圈上演了一场冰火两重天的戏码:一家中国公司DeepSeek横空出世,仅用20天日活就突破2000万,横扫157个国家的应用市场,甚至让英伟达股价单日暴跌17%;而背靠字节跳动的豆包,坐拥近6000万月活用户,但在国际化拓展方面仍有提升空间,,技术领域的声量也相对更侧重于国内市场。看似功能相近的两款AI产品,为何命运截然不同?
其实这背后是一场关于技术路线、市场策略和时代机遇的深层博弈。
开放程度:开源VS闭源
Deepseek通过开源代码和模型,构建了一个面向全球的开放生态系统。
当OpenAI的ChatGPTPro每月收费200美元时,Deepseek直接开源了性能相当的R1模型,推理API定价仅为OpenAI的1/30。更狠的是,它用600万美元的训练成本,跑出了Meta耗资6000万美元的Llama3-405B的效果。
这种“掀桌子”式的开源策略,瞬间点燃了全球开发者的热情。硅谷工程师连夜下载代码调试,华尔街投行用Deepseek搭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