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技术经济学

农业技术经济学

第一章 绪论

  • 农业技术经济学特点

    ①综合性②计量性③比较性④时空性⑤实用性⑥预见性

  • 基本原理

    农业技术经济效果原理、农业生产要素组合原理、农业技术进步原理

  • 优化原理

    评价指标的最优设置与选用原理、方案优化原理

  • 方法论原理

    课题选择与方案设计原理、资料收集与数据处理方法原理、其他各种评价方法原理、其他

第二章 农业技术经济学基本理论

  • 经济效果

    劳动成果与劳动消耗量之间的比较,或者劳动成果与取得这一劳动成果的劳动消耗之间的比较

  • 经济效益

    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劳动成果与劳动耗费之间的比较,或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产出与投入之间的比较。(强调的是盈利性和利益性方面)

  • 技术效果

    指技术的功能价值,表现为技术性能满足生产要求的程度,以及最终产生的某项生产成果。(强调技术上达到目的的质和量)

  • 绝对技术经济效果

    在生产与在生产过程中,通过物质技术因素的实施所发生的劳动消耗和劳动占用同生产成果之间的比例关系。

  • 相对技术经济效果

    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可行方案之间,或新方案与对照方案之间的经济效果的相对比较。

  • 农业技术经济效果的特点

    ①相关性②持续性③综合性④多样性⑤不稳定性⑥极限性

  • 农业技术经济效果整体论

    对农业在生产过程中的各种经济活动进行全面评价的理论,也是正确处理各方面经济效果关系,以求得最大经济效果的理论。

  • 提高农业技术经济效果的途径

    ①在劳动成果和劳动耗费都增加的情况下,劳动成果的增加量大于劳动耗费的增加量,这是集约农业经营的特点。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现代的科学技术和工业设备,使单位面积的生产资料和劳动有所增加,但是一般投入的增加量都小于产出的增加量。
    ②在劳动成果一定的情况下,减少劳动耗费。例如,农业生产企业利用化学除草剂代替农作物的中耕作业,药品费用和劳动费用的总和小于传统的中耕作业的劳动费用,既减少了田间劳动强度和费用,又不影响作物的产出。这时的单位面积产量不变,但是物化的劳动消耗量的增加量小于活劳动消耗的节约量,所以单位农作物的劳动消耗总量减少了。提高农业经济效果的措施:一是减少或完全消除生产过程中不必要的浪费;二是采用新的生产技术和提高管理经营水平,不断提高劳动耗费的合理化标准。
    ③在劳动耗费一定的情况下,增加劳动成果。例如,改进农作物施肥技术或实行科学的栽培技术,就能够在同样的劳动消耗条件下增加产出,进而提高经济效果。
    ④增加劳动成果,减少劳动耗费,能够有效的增加经济效果,这是通过增产节约以提高农业技术经济效果的一种比较好的方法。例如,精量播种,可以实现省种,省工,增产的经济效果。
    ⑤在劳动成果和劳动耗费都减少的情况下,劳动成果的减少量小于劳动耗费的减少量,但是这种情况在实际生产中较为少见。对于这种途径,应采取措施有效利用或尽量节约利用生产中的各种资源,大幅度地降低劳动耗费,使经济效果在劳动成果减少的条件下,仍能得到提高。但是这种途径不符合开源节流的要求,所以除非特殊情况,一般不会采用。例如,某农业生产活动的农产品的供应大于需求,或需求市场萎缩等,为了在减少产出的同时,使得经济效果不会降低,就可以从这样的途径入手,进行生产管理和调控。
    综上,提高农业技术经济效果的途径主要是增加产品生产和减少劳动消耗这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是提高农业技术经济效果的对立统一的两个基本方面。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要提高农业技术经济效果,就需要处理好这一对矛盾因素。只有既能增加农产品的产量,又能相应减少劳动消耗的技术措施,才具有良好的经济效果。

  • 生产力内涵

    指农业系统在一定区域内,一定时期内,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技术要素共同作用下,其生产和发展能力的综合表现

  • 农业生产力

    指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相结合而产生的物质生产的总称

  • 农业生产力系统

    是农业生产力的统一整体,它反映了在农业生产力中有哪些要素按照什么样的关系组合成一个系统。

  • 农业生产要素均衡配置

    农业上产要素的数量平衡、质量平衡、时间平衡、空间平衡

  • 农业生产要素替代原则

    ①相互替代的要素应该是同质异值,即功能相同,但价格不同,替代后的生产要素可能提高经济效益
    ②在农业生产要素相互替代时,替代后的农业生产要素应该能够降低生产成本或提高产量,保证其经济效果大于替代之前的经济效果
    ③实现农业生产要素替代的经济效果,应该以保证农业生态平衡、整体经济效益、长期经济效益增长为前提。

  • 农业技术

    指农业生产过程中为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而应用的凝结在农业生产力诸要素中的知识和技能的总和。

  • 农业技术进步外延

    包括软技术进步和硬技术进步

第三章 农业技术经济效果评价

  • 评价证据以及来源

    政策、制度和法规;农业技术项目相关文件和报告;评价小组直接搜集的一手资料

  • 评价证据的收集方法

    案卷分析法、访谈法、座谈法、问卷调查、实验法

  • 农业技术经济效果评价指标体系

    农业技术经济效果指标是开展效果中定性和定量评价的标准和尺度
    多个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全面反映经济效果的一套指标即为农业技术经济效果评价指标体系

  • 农业技术经济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分类

    ①根据评价内容:经济效果指标、社会效果指标、生态效果指标
    ②根据评价对象的详细程度:基本指标和具体指标
    ③根据评价对象是否可以计量:定性指标、定量指标
    ④根据评价对象所反映的时间不同:动态指标和静态指标
    ⑤根据资源投入利用效果:劳动利用效果指标、土地利用效果指标、资金利用效果指标和生产资源综合利用效果指标

  • 经济效果指标:反映生产中的技术应用或技术要素变化组合在劳动消耗或劳动占有与劳动成果之间的对比关系, 表明某项技术方案或技术措施的优劣
  • 社会效果指标: 主要用来综合分析技术措施或技术方案对社会需求的满足程度,即从整个社会的角度出发考虑综合技术方案或技术措施的使用价值
  • 生态效果指标:主要用来反映技术措施或技术方案的应用和实施,对生态环境、人类生产和生活环境以及生态平衡的影响程度的数值指标。

  • 设置农业技术经济效果评价体系的作用

    ①能够对农业经济效果进行全面的系统的评价,避免主观随意性和片面性
    ②能够准确的反映评价对象的经济效果,从而提高评价的准确性
    ③能够比较系统的认识各个指标在评价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便于针对不同的评价对象和评价目的选择和应用指标

  • 农业技术经济效果评价体系的构成

    经济效果指标、社会效果指标、生态效果指标

第四章 农业生产要素投入的边际分析

  • 农业生产函数

    在农业技术条件一定的情况下,农业生产要素投入与农产品的最大产出之间的物质技术关系

  • 农业生产函数应注意的两点

    ①农业生产函数是建立在技术不变的水平之上,若技术进步,相同的要素投入带来更多的产出,生产函数曲线会相应的向上移动
    ②农业生产函数所描述的是要素投入与最大产出之间的关系

  •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是指在技术条件不变和其他生产要素投入不变的情况下,随着某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不断增加,起初,增加该要素所带来的产量的增量是递增的,但过了一定点之后,增加该要素所带来的产量的增量越来越小,甚至为负数。
    应注意:①边际报酬递减规律自某点之前是不适用的,只有达到某点之后才会出现②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具有严格的限制条件,即技术水平不变,其他生产要素投入不变③技术进步会推迟报酬递减的出现,但不会消灭报酬递减规律

  • TP、AP、MP曲线图以及相互关系

    ①TP和MP的关系
    当MP>0,TP上升
    MP处于上升阶段,TP以递增速度上升
    MP处于下降阶段,TP以递减速度上升
    当MP=0时,TP达到最大
    当MP<0时,TP下降
    ②TP和AP的关系
    从原点出发与TP相切的射线斜率值最大,对应AP最大值
    ③AP和MP的关系
    当MP>AP,AP上升
    当MP<AP,AP下降
    当MP=AP,AP最大值

  • 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范围

    E0产出弹性=MP/AP
    ①在第一个阶段,E0>1,即意味着产出增加的比例大于投入要素增加的比例,即增加要素投入量是有利可图的,要素转化率较高,因而在这一阶段,应尽可能增加要素投入。
    ②在第二个阶段,随着变动要素投入量的增加,总产量不断上升,说明变动要素的增加对生产起着积极的作用。这一阶段是变动要素由用量不足到投入过剩的中间过程,对变动要素而言,是合理的投入范围。
    ③在第三个阶段,是不合理生产阶段。随着要素投入量的增多,总产量不断下降,说明变动要素的投入的越多,越不利于生产。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固定要素和可变速的比例失调。

  • 单向变动要素的最佳投入量(获得最大利润时的投入量)

    要获得最大利润要满足边际产量=要素价格和产品价格之比
    当MP大于要素价格好产品价格之比时,说明要素投入不足,应该继续增加投入,使边际产量下降,直至与价格比相等
    当MP小于要素价格好产品价格之比时,说明要素投入过剩,应该减少要素投入,使边际产量上升,直至与价格比相等

  • 有限要素的合理分配

    边际产量最大法—只用于表格形式
    边际产量相等法—适用于连续的生产函数
    本质相同

  • 多项变动要素的合理分配

    分析工具:
    ①等产量线: 他表示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同一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的所有组合
    边际技术替代率:在某一等产量线的合理使用范围内,若要保持产量不变,增加一种要素X1的投入,就必须减少另一种要素X2的投入,X1和X2变化量的比值叫做边际技术替代率
    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沿着等产量曲线,以一种生产要素投入替代另一种要素投入的边际技术替代率不断下降
    ②等成本线的特点:
    A.同一等成本线上的点代表两种生产要素的不同组合,但每一种组合所耗费掉的成本是相同的
    B.若生产成本不同,可以得到不同的等成本线,离原点越远,代表成本水平越高
    →成本最低/产量最大的要素配置:

    M P x 1 P 1 = M P x 2 P 2

    →盈利最大的要素配置:
    M P x 1 P 1 = M P x 2 P 2 = 1 P y 1

    即可知:
    盈利最大的要素配置一定是最小成本的要素配置,而最小成本的要素配置不一定是盈利最大的要素配置

  • 农产品的组合

    互竞关系:要使一种产品产量增加,只能减少另一种产品的产量(小麦玉米)
    互助关系:如果一种产品产量的增加使得另一种产品的产量也增加,而用于两种产品的投入要素总量保持不变(豆科作物与谷类作物)
    互补关系:若增加一种产品的产量而不会减少或增加另一种产品的产量(来自产品的季节性,由于季节性的存在,农业中的劳动力,设备等形成了农忙时和农闲时的差异)
    分析工具:
    ①生产可能性曲线
    既定要素用于两种产品生产时的所有组合
    →产品边际替代率:增加一单位y1所要减少的y2的数量
    →产品边际替代率递增:每增加一单位y1所需要减少的y2的数量不断的增加
    这是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结果。在要素既定可用的情况下,要增加y1,就需要减少y2,以将用于y2的要素投入部分用于y1的生产,根据报酬递减规律,牺牲相同数量的用于y2生产的投入要素所生产出的y1的数量不断减少,即每增加一单位y1所需要消耗y2的要素投入的数量不断增加,即每增加一单位y1所需要减少的y2的数量不断的增加。
    ②等收益线
    最大收益组合:

    M P x y 1 M P x y 2 = P 2 P 1

    增加一单位要素用于不同产品生产所带来的收益相同

第五章 农业生产结构及其优化

  • 农业生产结构

    狭义:农业中各个产业构成比例
    广义:除了农业中各个产业的构成比例以外,还包括各个产业间的结合方式,他们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

  • 农业生产结构的特征

    ①多层次性、②关联性、③动态性

  • 一般规律

    畜牧业在农业中所占的比例不断增加

  • 新趋势
    低脂高蛋白产品;饲料粮的比重远远大于居民口粮的比重;绿色有机产品;可持续农业

第六章 农业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

  • 技术与科学的联系

    ①科学是技术的基础,技术是科学的应用
    ②技术发展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手段

  • 农业技术进步

    农业技术进步是将新知识、新技术推广应用到农业生产实际中,重新组合生产要素,建立效能更优、效率更高、生产费用更低的生产技术新体系,提高社会、经济、生态效益,促进农业技术进步递进和有效增长的过程

  • 农业技术进步的特征
    ①社会性②周期性③渐进性④选择性⑤效益外溢性

  • 经济增长方式

    总产出增长率=总投入增长率+总要素生产力的增长率
    投入增长性:投入数量增加,在经济增长中起主要作用
    效率增长型:要素使用效率提高其主要作用

第七章 农业技术创新与扩散

  • 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指一种新工艺、新产品的思维构造的形成和商业化成功实现的完整过程

  • 技术创新的特征

    ①思维性②创造性③阶段性④应用性⑤周期性⑥风险性

  • 农业技术创新

    农业技术创新是指新的农业科技成果从产生到应用到农业生产实践中,包括新思想的产生,研究开发,商业化生产到扩散的一系列复杂的创造过程

  • 农业技术创新的特点

    ①阶段性和主主体多样性;生物性和周期性较长的特点;③公共产品性;④风险性

  • 影响农业技术创新的因素

    ①农业技术创新的市场需求规模
    ②农业技术创新行为产生的预期收益
    ③农业技术创新的政策环境
    ④金融信贷和资源禀赋

  • 农业技术扩散

    一旦一项新技术进入市场,被某一农户首次使用后,就可能被其他用户采纳吸收,这种现象经济学成为技术创新的扩散

  • 技术扩散的三个子过程

    ①供给子过程,在该过程中以因地适宜为原则,对技术创新成果进行试验、示范,引起农户采用的欲望,拉动新技术采用的需求
    ②采用子过程,农业技术采用过程分为几个阶段:认识-产生兴趣-使用、评估-采用或放弃
    ③交流子过程,技术采纳人员和技术推广人员对农机新技术进行交流讨论,实现农业技术扩散

  • 农业技术推广

    农业技术人员进行有目的的宣传活动,帮助农民获得必要的信息、知识和技能,使农民掌握新技术的具体操作过程以及相关知识。

  • 农业技术推广的原则

    ①农业技术推广要根据当地的联系,与当地的生态、地理环境、经济状况、人文环境和农户的接受能力相结合
    ②农业技术推广之前要进行试验
    ③在农业技术示范的基础上引导农户采用新技术

  • 农业技术选择

    在某区域内,某企业或某农户综合考虑某项客观因素后,选择最适合的技术的过程

  • 农业技术选择原则

    ①坚持农业技术经济评价标准,即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生产可能,综合评价最优
    ②坚持对社会有益,资源节约的原则
    ③有利于环境改善,生态平衡

  • 农业技术采用

    农业技术采用是将农业科技成果应用于农业生产之中,转化为现实的农业生产力

  • 影响农业技术采用的因素

    ①农业作物的生长发育特点
    ②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③农户农业生产习惯
    ④农户的自身认识水平
    ⑤政府政策
    ⑥不确定性因素和各种风险

  • 农业技术采用行为概论

    是指农户对某项农业技术了解、思考、认知和掌握,并在农业生产实践当中进行实际应用的过程,是生产者的一种决策行为或决策过程
    他有强烈的目的性、积极的主观能动性和明显的差异性

第八章 农业生产的效率分析

  • 技术效率

    技术在稳定的使用中,技术的生产效能所能发挥的程度

  • 经济效率

    是指成本和收益的关系,只有在成本既定收益最大,或收益既定成本最小的情况下,才实现了经济效率

  • 生产前沿

    指理论上给定投入所能达到的最大产出边界,或给定产出所需付出的最小投入可能边界,能反映当前产业的技术水平。

  • 生产前沿面

    在既定的生产技术水平下有效率的投入和产出的向量集合

  • 采用DEA方法基本前提

    ①每一个决策单元DMU都有一定的经济意义
    ②技术关系的假定正确
    ③满足“自由度”的要求,即必须有足够多的决策单元

  • DEA方法的优点

    ①不需要一个预先已知的生产函数,简化效率计算和评价工作
    ②不必事先人为确定指标的权重
    ③采用射线测量方法计算效率,效率不受测量单位变化的影响
    ④能够为管理部门改善效率提供有用的信息

第九章 农业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

  • 农业投资项目

    指通过增加人力、物力、财力和科技的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加农业生产手段,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在预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达到预期收益的一种扩大再生产的经济行为

  • 农业项目的特点

    ①农业投资项目综合性强
    ②农业投资项目的长效性
    ③农业投资项目效益的不确定性
    ④农业投资项目经济效果评价的复杂性
    ⑤多重目标性

  • 农业投资周期一般划分为三个时期,七个阶段

    投资项目决策期:项目设想、项目选定、项目准备、项目评估
    投资项目建设期:项目实施阶段
    投资项目运营期:项目投产运营,评价总结

  • 农业项目可行性研究的程序

    ①筹划准备
    ②调查研究和收集资料
    ③分析研究、方案设计和选优
    ④编写并提交可行性报告

第十章

  • 料肉比越低,相关畜禽的生产性能越高,经济效益越好
    料肉比=畜禽生产过程中消耗的饲料粮/饲养畜禽的增重量

  • 猪粮加比,该指标是反映生猪养殖盈利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是生猪养殖的盈亏平衡点。猪粮比越高,说明养殖利润越好,反之越差。但两者比值过大或过小都不正常
    猪粮比价=生猪价格/作为生猪饲料用的玉米价格

AHP

  1. 构建递阶层次结构
    目标层→准则层→方案层

  2. 构造判断矩阵
    ①构造判断矩阵G-C

G C1 C2 C3 C4 W
C1
C2
C3
C4

②构造判断矩阵C1-A
③构造判断矩阵C2-A
④构造判断矩阵C3-A
⑤构造判断矩阵C4-A
⑥层次总排序C-A
以上都需要计算最大特征值、CI、RI、CR

根据⑥的结果(确定的权值)进行排序,得出结论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zhujialin_kk/article/details/80957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