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 中 String 类为什么要设计成不可变的?

版权声明:本文为博主原创文章,未经博主允许不得转载。 https://blog.csdn.net/sinat_21118695/article/details/82319413

String 是 Java 中不可变的类,所以一旦被实例化就无法修改。不可变类的实例一旦创建,其成员变量的值就不能被修改。本文总结下 String 类设计成不可变的原因及好处,以及 String 类是如何设计成不可变的。

String 类设计成不可变的原因及好处?

其实好处就是原因,String 设计成不可变,主要是从性能和安全两方面考虑。

1、常量池的需要

这个方面很好理解,Java 中的字符串常量池的存在就是为了性能优化。

字符串常量池(String pool)是 Java 堆内存中一个特殊的存储区域,当创建一个 String 对象时,假如此字符串已经存在于常量池中,则不会创建新的对象,而是直接引用已经存在的对象。这样做能够减少 JVM 的内存开销,提高效率。

String s1 = "abc";
String s2 = "abc";

比如引用 s1和 s2 都是指向常量池的同一个对象 “abc”,如果 String 是可变类,引用 s1 对 String 对象的修改,会直接导致引用 s2 获取错误的值。

所以,如果字符串是可变的,那么常量池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

2、hashcode 缓存的需要

因为字符串不可变,所以在它创建的时候 hashcode 就被缓存了,不需要重新计算。这就使得字符串很适合作为 HashMap 中的 key,效率大大提高。

3、多线程安全

多线程中,可变对象的值很可能被其他线程改变,造成不可预期的结果。而不可变的 String 可以自由在多个线程之间共享,不需要同步处理。

String 类是如何实现不可变的?

1、私有成员变量

String 的内部很简单,有两个私有成员变量

/** The value is used for character storage. */
private final char value[];

/** Cache the hash code for the string */
private int hash; // Default to 0

而并没有对外提供可以修改这两个属性的方法。

2、Public 的方法都是复制一份数据

String 有很多 public 方法,每个方法都将创建新的 String 对象,比如 substring 方法:

public String substring(int beginIndex) {
    if (beginIndex < 0) {
        throw new StringIndexOutOfBoundsException(beginIndex);
    }
    int subLen = value.length - beginIndex;
    if (subLen < 0) {
        throw new StringIndexOutOfBoundsException(subLen);
    }
    return (beginIndex == 0) ? this : new String(value, beginIndex, subLen);
}

3、String 是 final 的

String 被 final 修饰,因此我们不可以继承 String,因此就不能通过继承来重写一些方法。

public final class String
    implements java.io.SerializableComparable<String>, CharSequence 
{
}

4、构造函数深拷贝

当传入可变数组 value[] 时,进行 copy 而不是直接将 value[] 复制给内部变量。

public String(char value[]) {
    this.value = Arrays.copyOf(value, value.length);
}

从 String 类的设计方式,我们可以总结出实现不可变类的方法:

  • 将 class 自身声明为 final,这样别人就不能通过扩展来绕过限制了。
  • 将所有成员变量定义为 private 和 final,并且不要实现 setter 方法。
  • 通过构造对象时,成员变量使用深拷贝来初始化,而不是直接赋值,这是一种防御措施,因为你无法确定输入对象不被其他人修改。
  • 如果确实需要 getter 方法,或者其他可能返回内部状态的方法,使用 copy-on-write 原则,创建私有的 copy。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sinat_21118695/article/details/82319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