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读书笔记2]软件开发与如何开发软件的若干感想

//个人英文水准问题,部分理解可能出现偏差。

//10061162 刘俊伟

从“准则”谈起

  Eric S. Raymond的为创造良好的开源软件提出的19条准则,对于我来说,第一反应不是想去看下面准则的具体内容,而是想起了推理小说里常常提及的诺克斯十戒和范达因二十准则。对于准则这个概念,个人的理解是长久以来积累的经验,但在另一方面来说,因为要符合长久以来的事实,所以准则往往也只能泛泛而谈了。

  把这些准则对比一下就很容易发现这个问题了,比如:

    (软件开发)Eric S. Raymond提出的第四条:如果你有正确的态度,那么你将会发现有趣的问题。

    (推理小说)诺克斯十戒中的第二条:侦探不能用超自然或者怪异的侦查方法。

   什么才算是正确的态度(超自然或怪异的侦查方法)?如果没有发现有趣的问题(没有被读者接受),是不是因为没有正确的态度(使用了超自然或者怪异的侦查方法)?

  就如同某次课上谈创新,有些公司成功了,有些公司失败了,因为创新而成功的公司我们可以说他们有足够的勇气,因为创新而失败的公司我们可以说他们不够谨慎,因为专一而成功的公司我们可以说他们足够谨慎,因为专一而失败的公司我们可以说他们没有足够的勇气balabala…

  某件事有九成可能成功,就算失败了也可以说是遇上了剩下那一成的可能,但话又说回来。毕竟这些准则是前人总结出来的经验,和前面纯粹的扯淡不同,尽管有些空泛,但依然有其道理,我们依然需要对这些准则(其实我更倾向于说是经验)有所理解。

 泥球?线团?

   因为编程人员的疏忽/错误/能力问题或是编程环境所限,或者说是需求的不断更改,现有代码中不可避免出现无用/大量一次性代码,也就是“泥球”的雏形,随着上面过程的不断反复,若是不加处理,最后难免整个程序都变得一塌糊涂,难以理解,就如同热力学中的熵增定律。

   就个人看法来说,我更倾向于将“泥球”的说法换成“线团”。一开始写得顺利的代码就如同一条直的细线,如果中间出现了需要修改的部分,那我们就把线的中间截断,用一根新的线把原来的那条线连接起来,那么,被截断的部分,我们很可能就丢在身边,重复若干次后,很可能原来一条直线绕成了一团,更有可能被我们“截”下来的无用的部分也混入线团中了。

  怎么处理这种情况?一是良好的习惯,阶段性的把“线”理一遍,把“截”掉的部分清扫干净。二则是果断的决策,与其在理不清的线团中折腾时间,不如全部推倒重新来过。当然费劲清理线团不是说不行,只是在效率以及价值上有所差异。

  其中感觉最为深刻的就是个人项目了,从应对不完整的需求,到好几个版本的需求,短短一下午时间对代码进行了四,五次修改,分词的方法要改,统计的规则要改,输出的方法要改,旧的代码新的代码在短短几个小时里全混在了一起,就连自己看自己代码想要理清思路都是极为困难,最后也没有敢于推倒重来(- -不交作业或者晚交作业据说要扣分),只能费事费力的去整理自己弄混的“线团”了。

教堂与集市之争

  依然是Eric Raymond的观点,开源运动必将盛行,every coin has two sides,编程的入门门槛降低,带来的大量程序员数量的增长,但其中绝大部分都停留在入门水准,因此才有Poul-Henning Kamp文中的提到的“随便依赖,互相纠缠,代码越重用,浪费越严重”,“一坨脓包似的权宜代码,被一群盲目的根本不知IT架构为何物的所谓IT“专业人士”永无休止地复制着,粘贴着”这便是集市理念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仅仅是“对付过去就行”,导致一个整体水准的降低。如同一味提倡“敏捷”,“敏捷万能”一样,终究在软件开发中基础的还是开发人员的基本功底与技术水准,一种开发方式并不能改变大局。但我们或许也应该反思,在入门的基础教育上是否太急于求成。

   而至于我们的团队,使用的瀑布(?)式的开发方式,严格遵循预先计划的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的步骤顺序进行。

回到敏捷

  瀑布模型(感觉和“code and fix”的模式差不多…)对于我们目前的团队项目来说还是适用的,通过很多短期项目决策来将整个项目拼凑起来。至于敏捷开发,其优点不必赘述,但是其对使用对象的要求必然不低——

  • 组织文化必须支持谈判
  • 人员彼此信任
  • 人少但是精干
  • 开发人员所作决定得到认可
  • 环境设施满足成员间快速沟通之需要

(引自wiki百科)

   初次合作的团队难以适用,经验不足的团队难以适用,沟通不畅的团队难以适用。就我们团队而言(典型的敏捷开发经验不足),在返回一标准向量的问题上时,在沟通上妥妥的出现了问题,这也是学生团队和专业软件开发团队的一个很显著的差异——我们的表达和沟通不能和专业人员一样精确高效

   因此,为敏捷而敏捷确实不是太必要。

 以及总结

  敏捷开发中提到的“以人为核心”,以及集市理念的负面影响,其关键还是在于写程序的人。只有程序员的水平够了,“敏捷”的方法才能实行,也正是因为许多程序员水平不够,所以才会出现“随便依赖,互相纠缠,代码越重用,浪费越严重”的现象。一味的追求开发方式/模式上的进步,也未必比得上实实在在提高程序员水准。而要提高自身水准,自然得多学多练,相比于一味抱怨开发方式不实际太空虚而不去做,也还不如按自身实际情况来多学一点东西,多练一次手。

转载于:https://www.cnblogs.com/buaashine/archive/2012/11/12/2767170.html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weixin_34289744/article/details/94548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