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

1、理论的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原则

2、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坚持、发展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前提

3、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是以批判地继承前人的一切优秀成果为基础

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时代的产物,时代孕育了马克思主义

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反映的是它的精神实质

6、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7、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8、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

9、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习

10、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是以实践性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11、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的方法论

12、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首先体现在它有完整的世界观

13、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世界的本原(本质)、物质和意识第一性的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2、唯物主义:五行说,元气说,原子,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3、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强调我的意志。比如:心外无物等。
客观唯心:强调外力的作用。比如:理在事先等。
4、世界统一性问题:一元论和二元论。
本原只有一个 统一 一元论
本原不只有一个 否认统一 二元论
物质含义和意义
物质 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 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物质 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和反映 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
5、可知论
不可知论
物质和意识 存在和思维具有与同一性
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运动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时间 持续性、顺序性 一维性:朝着一个方向不可逆
空间 广延性、伸张性 三维性:长宽高确定空间
唯心主义 否认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形而上学 否认物质的运动
辩证法 运动 联系 矛盾
形而上学 静止 孤立 否认矛盾
实践的特点
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客观物质活动
能动 客观 社会历史性

第二节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唯物辩证法
两大特征
联系: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客观性 事物本身固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普遍性 任何事物都不孤立存在,都与其他事物处于相互联系之中,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
多样性 多种多样的联系
发展 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三大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矛盾的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
统一 相互依存、转化
斗争性 相互排斥
1.矛盾规律的含义: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矛盾双方既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运动变化发展。
2.内外因
内部矛盾 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
外部矛盾 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
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对外开放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质量互变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
5对范畴
原因VS结果
必然性VS偶然性
可能性VS现实性
内容VS形式
本质VS现象
—————————————————————————
1、列宁的物质定义
物质的唯一特性 客观实在性 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
2、运动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否认物质是运动的主体,导致唯心主义
否认物质是运动的,导致形而上学
3、物质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只承认绝对运动,导致相对主义诡辩论
把静止绝对化,导致形而上学
4、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时间具有一维性,不可逆
5、实践
概念: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客观物质活动
基本特点:客观性 自觉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基本形式: 物质生产时间 (解决衣食住行问题) 最基本
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科学实验
6、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生活的本质
7、唯物辩证法两大总特征 联系和发展
8、联系的特点 客观性 普遍性 多样性
9、发展
含义: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原因
趋势: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必然趋势
优越: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
人民:新事物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10、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和斗争焦点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3大规律

1、对立统一规律
普遍性与特殊性
任何事物——普遍性
每个事物——特殊性
矛盾规律的含义: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矛盾双方既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运动变化发展。
相互联结
相互区别
相互转化
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4.矛盾的不平衡性
不同矛盾
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
次要矛盾处于服从地位
同一矛盾
主要方面居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方面(主流)
次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支流)
方法论: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
1、两点论:二者不可偏颇,既要研究主要矛盾,又要研究次要矛盾,既要研究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研究矛盾的次要方面。
2、重点论:在研究复杂事物时,要着重地把握它的主要矛盾。在研究任何一种具体的矛盾时,要着重把握它的主要方面。
地位:对立统一规律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根本规律
原因:
1、承不承认对立统一规律以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斗争的焦点和根本分歧;
2、是唯物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
3、揭示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
4、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2、质量互变规律
量变:事物数量的增减,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
质变:事物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度:界限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3、否定之否定规律
批判+继承
形式: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揭示了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 质量互变规律
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 否定之否定规律
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对立统一规律

5对范畴
1、原因和结果
原因 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
结果 被某种现象所引起的现象
关系
对立统一
1、原因和结果是对立的
2、相互依存和在一定情况下相互转化
3、原因和结果是相互作用

2、必然性和偶然性
1、必然性: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确定不移的、不可避免的趋势
2、偶然性:不确定的趋势
关系:对立统一,相互作用
机械决定论 把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看成必然的,否认偶然性的存在
唯心主义非决定论 把一切现象都看成纯粹偶然的
唯心主义宿命论 在社会生活中,把一切看成必然

3、现实性和可能性
现实性 客观事物和现象的种种联系 (已发生)
可能性 包含在现实事务之中的、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
关系 对立统一

4、内容和形式
内容: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
形式:把内容各要素统一在一起的结构或表现形式
关系:对立 内容和形式的含义不同
统一 相互作用

5、本质和现象
本质: 事物的根本性质以及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
现象: 事物的表面特征以及这些特征的外部联系
关系:
对立 现象是外部,本质是内部
现象是多变,本质稳定
统一 本质都要通过一定的现象表现出来

第三节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规律
1.含义 物质运动发展过程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自然规律
社会规律
2.规律的特点
客观性 人们不能创造或消灭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只能认识规律,利用规律。
普遍性 规律在很大范围和领域中起作用
意识
起源
1.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社会性劳动的产物
本质
1.人脑的机能
2.社会性产物
3.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
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意识的能动作用的表现
1.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
3.意识能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 最突出的表现
4.意识对于人的生理活动有影响;
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
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
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就是:实践的观点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
认识的主客体之间的关系
实践关系
相互作用关系
认识关系
认识的本质: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
(1)唯物论的认识论与唯心论的认识论的对立
唯物论:物质决定意识 存在决定思维 反映论
唯心论:意识决定物质 思维决定存在 先验论
(2)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实践
(3)辩证唯物论的能动的反映论与旧唯物论的机械的反映论的对立
辩证唯物论的能动的反映论 认识反映对象 实践创造对象
旧唯物论的机械的反映论 消极的认识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m0_46151596/article/details/113866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