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料不及——马克思主义基本概论

文章目录


不到最后关头一点都不想复习,划水了三天,什么都没背,前几科考得一塌糊涂,脑子好乱,一直在想别的事情,一点都静不下来。最后一晚了,再挣扎一下吧,现在还不到放弃的时候,希望码一遍可以记住吧,今晚注定不眠,肝了肝了,233333。

第一章

第一节 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
1、哲学基本问题
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又称为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构成了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
(1)、存在和思维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其二:存在和思维有没有同一性,即思维是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2)、备注:一元论值世界只有一个本原,二元论是指世界有两个本原。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2、物质和物质范畴(物质观)
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是不依赖于人们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们的意识所反应的客观存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物质范畴
概念:
物质范畴是对一切客观存在的共同本质(万事万物的共同特性)的抽象和概括,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
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理论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同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3、实践是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
(1)、社会生活的本质:社会生活是对人们各种社会活动的总称。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2)、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要把握以下两个大的方面:
一方面,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另一方面,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理解和解释一切社会现象的钥匙。
(3)、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
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以浓缩的形式包含着全部的社会关系,成为社会关系的发源地;
实践形成了社会关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
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改造社会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
二、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1、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1)、意识
从意识的起源来看,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从意识的本质来看,意识是人脑这样一种特殊物质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2)、物质决定意识
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一方面,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
另一方面,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
(3)、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概念:
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应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与活动。
表现:
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2、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1)、正确认识和把握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还需要处理好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尊重事物发展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事件是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一方面,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另一方面,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2)、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前提和条件:
第一、从实际出发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第二、实践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
第三、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还需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第二节 事物的联系和发展
1、事物的普遍联系
(1)、概念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2)、联系具有一系列特点:
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官臆想。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从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出发去认识事物。坚持联系的客观性,就是在联系的基础上坚持唯物论。
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其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其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联系之中。其三、整个世界都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再次、联系具有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是多样的,事物之间的联系也是多样的。事物联系的主要方式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等。
最后、联系具有条件性。对条件要唯物辩证地去看待。其一,条件对事物发展和人的活动具有支持或制约作用。其二,条件是可以改变的。其三、改变和出啊改造条件不是任意的。
2、事物的变化发展
(1)、概念:
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事物发展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从内容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
(2)、实质: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新旧事物:
概念:
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这是因为:
第一,就新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之所以新,是因为有新的要素、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旧事物之所以为旧,是因为它的各种要素和功能已经不适用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走向灭亡就成为不可避免的。
第二,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他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适应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这也正是新事物在本质上优越于旧事物,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所在。
二、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联系和发展是通过一系列基本环节得以实现的。
内容与形式、本质与现象、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现实与可能构成了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1、内容与形式是从构成要素和表现方式上反映事物的一对基本范畴。
2、本质与现象是解释事物内在联系和外在表现的一对范畴。
3、原因与结果是揭示事物引起和被引起关系的一对范畴。
4、必然与偶然是揭示事物产生、发展和衰亡过程中的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
5、现实与可能是反应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关系的一对范畴。

三、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1、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主要有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2、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方法。
3、矛盾分析方法
矛盾是反应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对立和统一的概念
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又称同一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由于矛盾的性质不同,矛盾的斗争形式也不同,由于多种多样的斗争形势,可分为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两种基本形式。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相辅相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同一性通过斗争性来体现。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着事物的变化发展。
重要作用:
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发展实在矛盾统一体中的发展。第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引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在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第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度的绝对力量。
矛盾发展的过程中,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结合,共同发生作用,但在不同的条件下,二者所处的地位会有所不同。在一定条件下,矛盾的斗争性可能处于主要方面,而在另外的条件下,矛盾的斗争性可能处于主要方面。
和谐继器作用
运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指导实践,还要正确把握和谐对和事物发展的作用。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和谐并不意味着矛盾绝对同一,和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只有矛盾双方处于平衡、协调、合作的的情况下,事物才展现出和谐的状态。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都是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实现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矛盾的过程和结果。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概念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各个具体事物的矛盾、每一个矛盾的各个方面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上各有其特点。
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相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绝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形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形。
四、量变质变规律
1、质、量、度
事物包含质、量、度三个方面的规定性
(1)、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2)、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
(3)、度是保持事物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的两端叫关节点或临界点,超出度的范围,此物就转化为他物。度这一哲学范畴启示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原则。
2、量变于质变
(1)、概念
量变时事物数量的增减和组成要素排列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不显著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发挥渐近过程的连续性。
质变时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发展监禁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2)、辩证关系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的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题交替循环,构成了事物的发展过程。量变质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五、否定之否定定律
1、两个因素
事物内部都存在肯定和否定因素。肯定因素是维持现在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因素是促使现在事物灭亡的因素。
2、辩证的否定观
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
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
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3、否定之否定规律
(1)、原理——事物的辨证发展过程
事物的辨证发展过程经过否定——肯定——否定之否定三个阶段。第一次否定使矛盾得到初步解决,而处在否定阶段的事物仍然具有片面性,还要经过再次否定,即否定之否定,实现对立面的统一,使矛盾得到根本解决。事物的辨证发展就是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形成一个周期。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前进性体现在:每一次否定都是质变,都把事物推进到新阶段;每一个周期都是开放的,前一个周期的终点使下一个周期的起点,不存在不被否定的终点。
曲折性体现在回复性上,其中有暂时的停顿甚至倒退,但是,曲折性终将为事物的发展开辟道路。这表明,事物的发展不是直线式前进,而是螺旋式上升的。
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原理对于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按照否定之否定规律办事就要求我们树立辩证的否定观,反对形而上学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而要对事物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使实践活动符合事物自我否定的辨证本性。同时,有要求我们正确看待事物的发展过程,既要看到道路的曲折,更要看到前途的光明。

弃疗。

发布了29 篇原创文章 · 获赞 4 · 访问量 694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qq_44290978/article/details/10388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