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烈推荐好用的文本编辑器Notepad++

转于:http://emouse.cnblogs.com

------------------------------------------------------------------------------------------

 

         我们经常需要写代码,查看代码,查看代码时一般会用记事本,但是记事本的功能太弱,而写代码时有的编译器大的编辑功能太弱,像IAR keil之类的,因此需要一个小巧好用的替代记事本的编辑软件。Notepad++我用了很久了,以前主要是用他来查看代码,他有语法高亮功能,这是相对于记事本来说最大的特点,对于代码他还有很多实用的功能,如将一段文字给注释掉,以前需要手动添加/**/,现在只需要选择一段文本使用快捷键就可以,另外不知道大家在用VS2008的时候单词和函数的自动提示功能是不是很爽,但是很多的编辑器都没有这个功能,Notepad就有这个功能。前面只是介绍了一部分,下面说一下怎样在IAR中调用Notep++,选择tools-options-editor-External Editor选择notepad安装目录下的exe文件,比如我的路径D:/Program Files/Notepad++/notepad++.exe,在下面的Arguments中填上$FILE_PATH$即可,这样在双击相应的文件时就会自动在Notep中打开,编辑完之后保存一下即可,然后就可以在编译器中编译了,其他的功能需要自己探索,合理的使用可以很好的提高效率。

 

这是些MSP430程序的自动完成功能,很方便哦。

下面是一些常用的功能,网上抄的。

0、关闭标签页

UltraEdit是双击窗口就可以关闭,Notepad++双击不能关闭,右键只能关闭非当前标签页,那怎么办呢?
         其实很简单:CTRL+w就可以很轻松的关闭当前标签页了。

1、书签

这是个非常好用的功能,通常我们在一篇很长的文档里,比如我读到一个地方,忽然想找个东西,找完之后还要回来这个地方。这个时候书签的作用就显示出来了。
添加书签(取消书签和添加方法一样):
l方法1:在第170行蓝色圆点出,鼠标左键单击。
l方法2:光标放到第170行,CTRL+F2 


设置书签之后,就可以的在文本内随意查看其他内容了。当想回到书签标记处,按F2键,就可以返回到书签标记处。

2、行定位


主要有2个功能:
l直接挑战到某行
l以当前行字数增量的方式跳转到某行(注意是字数,不是行数)

做法:CTRL+g



3、替换、查找和文件查找

替换:CTRL+h
查找:CTRL+f
文件查找:CTRL+SHIFT +f


4、列编辑

Notepad++的列编辑和UltraEdit的不一样,虽然它也是Alt+c的快捷键,但是它的Alt+c
仅仅自光标到文档结尾,添加文字或行号。做法:首先光标置于第二行,然后Alt+c弹出如图对话框,方式1插入文本,例子中是“column edit”,方式2可以插入数字,设置初始值,增量,举例:初始值为1,增量为1,就可以把文档中每行对应的行号批量增加出来。


这功能的适用场景有限,所以建议把需要编辑的文字拷贝到新建文档内,进行上面的操作,然后再拷贝回去。避免全部处理。
Notepad++的作者也不傻,当然会有更好的做法。效果和UltraEdit的一样。
好用的列编辑



5、显示缩进参考线

具体做法:点击下图标红出,显示缩进参考线。它前1按钮是显示所有字符按钮,按下
则显示所有的字符,包括换行等,它前2按钮是自动换行按钮,按下则自动将长文本分割为多行。具体请自己时间


6、向前回滚、向后回滚

l前回滚:Ctrl + y
l后回滚:Ctrl + z

向前回滚非常常用,经常我们编辑的时候,出错了,然后向前回滚一步,这非常方便,可是如果我们向前回滚的多了呢?这时就需要向后回滚,直到回滚到想要的位置。
如果大家对UltraEdit熟悉的话,肯定知道UE有一个Bug,列编辑的时候容易出错,让你的文本变得四不像,然后向前回滚也不好使,只能从bak文件恢复,非常麻烦,我在Notepad++中从未遇到此种情况。

7、转换大小写

首先选中字符,不论大小写,按键如下:
l转换小写:CTRL+u
l转换大写:Ctrl+Shift+u

8、块匹配

比如匹配括号
l快捷键:Ctrl + b

9、Diff

没玩明白,慎用
lALT+d



10、自动完成

l单词自动完成:Ctrl+回车
l函数自动完成:Ctrl+空格
l函数参数自动完成:Ctrl+Shift+空格


         
         
如有不清楚的在Notepad++里按F1,有英文帮助文档

 

猜你喜欢

转载自yuemeiqing2008-163-com.iteye.com/blog/20018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