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建筑设计漂浮城市 可持续的人造生态系统

《水世界》电影中,2500 年的地球两极冰川大量消融,地球变成一片汪洋,人类只能建起浮岛在水上生活。

虽然这样的未来未必会到来,但随着全球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不少国家和城市确实正在消失,比如有数据表明马尔代夫将在 100 年后沉入海底。

在这种背景下,漂浮城市也开始提上时程了。

最近知名建筑事务所 BIG(Bjarke Ingels Group)连手麻省理工学院海洋工程中心和非营利组织 Oceanix,公布了可容纳 1 万人的漂浮城市计划,也被联合国人居署纳入《新城市议程》讨论。

按照计划,整座漂浮城市面积约 75 万平方公尺,由 6 个正六边形浮岛组成,每个浮岛将有不同的公共用途,比如医疗、教育、购物和文化中心等,累计可容纳约 10,800 名居民。

为了应付恶劣的气候条件,漂浮城市设计成可抵御洪水、海啸和 5 级飓风。支撑基本框架将采用叫 Biorock 的生态岩石,这是电解积聚溶解在海水中的矿物质形成的物质。

Biorock 这种材料只要有电流流动,架构就会无限制增长,如果损坏也会自动修复,也就是说随着时间迁移,建筑架构反而会越来越坚固。更神奇的是这种材料的硬度是混凝土的 3 倍,却依然可以漂浮在海面。

按照 BIG 的设计,漂浮城市将是可持续的人造生态系统,完全自给自足,达成能量、水、食物和废物的良性循环,设计理念体现在城市各细节。

漂浮城市的饮用水来源主要有 3 个,一是屋顶或建筑表面收集雨水的系统,二是城市底部的海水淡化工厂,还有就是透过太阳能电池板等装置直接从空气撷取水分,类似装置已在一些国家使用。

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回复: 5900163 查看本文章

因水资源稀少,因此留给农作物灌溉的,农作物基本都采用新种植技术,所需水量比传统农业少 90%,同时利用鱼类的排泄物来当肥料,且城市底部还会发展海洋养殖,如海藻、牡蛎、贻贝、扇贝等。

漂浮城市里也看不到任何高排量的汽车和卡车,居民出门都是搭电动车甚至自驾车。垃圾则透过气动导管运动到分拣站回收,部分垃圾直接进入厌氧消化池转化为土壤肥料。

且每袋垃圾的袋子都会有传感器记录垃圾来自何处,所有垃圾数量都会计算,就像今天计算电费和水费,以此鼓励人们减少浪费。

零废弃物设计中心(Center for Zero Waste Design)是漂浮城市的sbf胜博合作方之一,创始人 Clare Miflin 认为在这座城市共享经济将成为主流,从手机、计算机到汽车,人们都不再购买,而是租用,所有物品都要达到最高的利用率。

虽然目前漂浮城市计划还在概念阶段,但主导的建筑事务所 BIG 实力不容小觑,Google 总部和纽约新世贸中心背后都有 BIG 的身影。Fast company 曾形容 BIG 为十家最具创新力的建筑设计公司之一,称之为「探索实用主义的乌托邦」。

因此 BIG 提出漂浮城市计划也不让人意外了。BIG 合伙人 Bjarke Ingels 表示,到 2050 年,世界最大 10 个城市有 9 个将面临海平面上升,海洋可能会成为我们的未来。

这个计划在联合国人居署以「可持续漂浮城市」(Sustainable Floating Cities)在圆桌讨论会首次公布,联合国常务副秘书长阿米娜·默罕默德演讲时表示:

气候相关风险对当今的城市造成越来越大的威胁,漂浮城市可成为应付挑战的新模式。

无论如何,这也提供人类未来另一种可能性,除了迁居地下,还可能漂在海上。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qq_42627053/article/details/89314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