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内赛】气体传感器响应分析-思路分析(一)

基于房室模型的气体传感器响应分析

本题是我们校内赛的A题,其实刚拿到这题的时候,我们感觉它并不是一个A题,因为历年的A题都偏向于计算,而这题偏向于建模,建模中的思路,三天过后,我们终于做完了~~~~~~ ~~~ ~ ~ ~呼 ~ ~ ~~~~~ ~。
虽然中间我们也有问题,不过还好是做完了,下面就来分享一下自己的思路吧。

气体传感器响应过程分析
一、背景介绍
气体传感器,是将一定浓度的被测气体通过某种规律(如传感器与被测气体接触时电阻发生改变)将其转化为电信号的器件或装置。气体传感器的应用非常广泛,例如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烟雾报警器、燃气报警器、酒精传感器(用于检查酒驾)、人工智能中的嗅觉传感器等等。
通过气喷、旋涂等方式将气敏材料(一般为纳米材料)涂覆在叉指电极(IDEs)表面,如图1(a)所示,可制备电阻式气体传感器,测试时,待测气体接触气敏材料引起电阻改变,根据电阻改变量可以判断气体浓度。测试装置与过程如图1(b)所示。
二、测试过程
将气瓶内待测气体(这里是氨气NH3)和空气(Air)分别用塑胶管连接到气体流量计(Mass Flow Controller),通过气体流量计调控待测气体浓度(将氨气与空气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可控制氨气浓度)后导入密封测试腔(Test Chamber),气体从测试腔的另一端导出,测试过程中保持气体总流量不变;制备好的气体传感器(叉指电极)事先已放置在测试腔内,通过接触叉指电极的探针将电阻信号由检测装置(这里是Keithley2700)传输到电脑,得到测试数据。
通入一定浓度氨气后,测试腔内的氨气分子一部分撞击在传感器表面,其中一些被吸附在传感器表面,其余返回测试腔,被吸附的氨气分子一部分解吸附返回测试腔,吸附与解吸附同时进行,且传感器表面的氨气分子逐渐向内渗透。氨气分子被吸附在传感器表面时,与气敏材料之间发生电子转移,载流子浓度上升引起电阻下降;经过一段固定长度的时间后,电阻改变量逐渐减缓,此时氨气流量降为0并增加空气流量以保持总流量不变,传感器表面吸附的氨气分子解吸附回到测试腔,传感器表面载流子浓度下降,电阻上升。每一次通入氨气后电阻改变称为响应过程,之后通入空气(即关闭氨气)电阻部分恢复称为回复过程,一次响应和回复称为一轮测试。
一般用R_t表示t时刻的电阻值,R_0表示最初时刻的电阻值,“响应”定义为
ΔR/R_0 =|R_t-R_0 |/R_0
通入氨气后的响应效果如图2所示。
题目中给有三组测试数据:一组测试重复性(3轮,氨气浓度都是60PPM),一组测试氨气浓度递增(氨气浓度分别为20, 40, 60, 80, 100PPM),另一组氨气浓度先增加后降低如图2所示。每一组测试数据已计算出相应值,ID表示数据序号(对应Sample),T表示时间(单位为秒(S),对应Time(abs)),R表示电阻(单位为欧姆(Ω),对应为不同材料如RGO),ΔR/R_0 为响应(对应于不同材料)。
三、问题

  1. 对于一轮测试(选用重复性的第一轮测试),分析氨气分子在传感器表面的吸附与解吸附,建立模型描述电阻随时间的改变(包括响应过程和回复过程)。
  2. 为了分析传感器的稳定性,常会进行重复性测试,即多次通入同一浓度气体,测试其响应度;如果传感器薄膜中的气体分子不能完全解吸附,则传感器电阻不能恢复到初始值,下一轮测试时响应初始值会增加,这种情况称为基线漂移。根据前面所建立模型,尝试描述这三轮重复性测试过程,结合重复性测试数据分析基线漂移现象。
  3. 对于氨气浓度递增的情形,根据前面所建立模型描述其响应过程,结合测试数据进行验证,能否根据每轮测试的某个特征值点来表征气体浓度,使得5个特征值与5个气体浓度之间存在较好的线性关系?(聚类分析)
  4. 对于氨气浓度先增加后降低的情形,即便氨气浓度降低,基线漂移仍然存在,能否通过问题3的特征值来表征气体浓度?如果能,结合数据进行分析;如果不能,可如何改进?(神经网络进行预测?)
  5. 你在问题1~3中所用的方法,是否适合所给数据中的其他材料?可否将不同材料的响应通过某种方式组合后,更好地表征气体浓度?

图二

图1

思路分析(房室模型)

刚开始看到这题,看到测试腔,其实我们想到的是房室模型,于是我们便搜索相关信息,最终确定了该模型的使用方法。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房室模型
链接: link.参考文章

概念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模型假设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具体步骤前文链接里有

思路分析(本题房室模型建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其实大家可以发现,本题房室模型几乎和链接所给的说明一样,本题完全适用于房室模型,故对此做出解释。
之后便是优化模型,方法很多,可以以简单的思路求解处正确结果即可。。。
之后的题目便是对此第一题的延申,调用模型即可。
Don’t be afraid of boundless truth, there always exists joy in any step taken.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m0_46742690/article/details/108032285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