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化的判断产品概念优劣的方法论

本地化依据本地化定义的范围的多种多样,但是本质上仍然是某个区域或者某个环境下的某个特定idea的优劣势,当然优劣势也是市场需求,政策要求以及经济因素的综合考虑。

首先应该考虑产品的五个要素:

1.  典型用户:根据产品的范围,成熟度,以及定位确定用户的范围,首先是种子用户(最初能够提出改进方案的天使用户)→核心用户(产品的主要用户,直接解决需求)→目标用户(可以解决需求,代替该类用户正在使用产品)→潜在用户(可以发展的对象).

2.  刚性需求:即是他们的最需要解决的方案,最应该切入的方案,如果是行业内或者相关用户反而是最容易分析或者提出建议的。

3.  典型场景:在某种情况下,被用户第一个考虑到,则是“唤起点”,这个点不在乎范围,而是在乎差异性和不典型内容。而这个点即是典型场景。

4.  产品概念:一句话说明方案和概念,解决方案即是产品。

5.  竞争优势:一句话可以体现优势,“吐槽力”+“领域知识”=生产力,所以说产品中与其他竞品中与众不同有切实有效的功能往往就是突破点。(有能解决相同需求或目的的产品全部是竞品)

认真分析以上几点,基本上可以正确的理解以及分析一个产品的优劣性,但一个产品受用程度,不是仅仅靠一个想法就能实现,而是一个生产链中所有属性共同导致的结果,还有宣传,体验感,经济,政策,内部结构和用户群体等等因素,总而言之可以用这个为起点,但是起点远不只有这些。

除此之外,产品的概念起点还有还有例如:

1.公司的能力与资质:

a.团队是否与要做的事情匹配。

b.各种资本、资金的支持是不是到位。

c.行业资源与业务能力。

2.使命,愿景和价值观:这是一个长时间的思考、沉淀的产物。,只有拥有明确的意愿,做起事来才会有方向感,目标感。

3.环境因素:

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技术因素,环境因素,法律因素,行业因素。实际上如果行业确定后,基本上绝大部分因素都已经确定了,所以行业中的定位尤为重要。

4.行业剩余价值和产品成本:

·剩余用户量*单个用户价值=行业天花板。

·身边用户可预测量*用户价值=预期收益。

·预期收益>成本 ?

    以上就是我的想法,作为一个简单的思考,也是在书上看到与自己理解的内容,想与各位分享,还望不吝赐教。

猜你喜欢

转载自www.cnblogs.com/deandre-tou/p/9699751.html